I © 2024 年,版权所有,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地址:1818 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433 电话:202-473-1000 网站:www.worldbank.org 本报告为世界银行员工的成果。本报告所阐述的任何研究成果、诠释和结论未必反映世界银行、 其执行董事会及其所代表的政府的观点。 世界银行不保证本报告所包含的数据准确无误。本报告所附地图的疆界、颜色、名称及其他信 息,并不表示世界银行对任何领土的法律地位的判断,也不意味着对这些疆界的认可或接受。 权利和许可 本报告的材料具有版权。由于世界银行鼓励传播其知识,本报告允许复制全文或部分章节用于非 商业用途,但须明确注明出处。 任何关于权利和许可的问题,包括各项附属权利,请向世界银行集团出版部门咨询,地址:1818 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433, USA;传真:202-522-2625;邮箱:pubrights@worldbank.org. 封面照片:© Jo Panuwat D / Shutterstock II 致谢 2024 年 12 月的中国经济简报是由以下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 Kevin Chua (项目负责人)、李雨 纱(项目联合负责人)、葛君、Sailesh Tiwari、Veronica Montalva Talledo、Maria Ana Lugo、王德 文、Samuel Christopher Hill、Nikita Perevalov、Marius Vismantas、周世超、Marcin Piatkowski、魏 文婷、 Kate Mandeville 、杨方、何弘毅和刘珍岑。编写团队在此感谢 Mara Warwick 、 Lalita M. Moorty 、 Aaditya Mattoo 、 Sebastian Eckardt 、 Benu Bidani 、 Francesco Strobbe 、 Elitza Mileva 和 Ergys Islamaj 提供的指导和意见,感谢陈天舒、余英、周洛伊和李明洁对简报制作和发布所提供 的支持,本报告的发现、解读和结论未必反映世界银行执行董事或中国政府的观点。若对简报有 任何问题或建议,请与陈天舒联系(tchen@worldbank.org)。 III 目录 概述 ............................................................................................................................................................. 1 I. 近期经济形势 ................................................................................................................................... 6 受内需制约,增长势头放缓....................................................................................................................... 6 经常账户顺差的扩大被资本外流抵消 ....................................................................................................... 9 尽管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所好转,但总体仍然低迷 ......................................................................... 10 碳排放随着建筑业的下滑而减少............................................................................................................. 12 需求疲软导致通胀持续走低..................................................................................................................... 12 财政政策在地方层面面临融资和实施挑战 ............................................................................................. 13 信贷需求疲软制约了货币宽松的效果 ..................................................................................................... 14 银行业资本仍较充足,但盈利能力下降 ................................................................................................. 15 II. 前景、风险和政策考虑 ................................................................................................................. 17 前景 ........................................................................................................................................................... 17 风险 ........................................................................................................................................................... 20 政策考虑 .................................................................................................................................................... 21 III. 专题:经济流动性与中国新兴中产阶层 ..................................................................................... 23 在过去的成功基础上再接再厉,迎接下一个挑战 ................................................................................. 23 衡量经济流动性......................................................................................................................................... 23 流动趋势和状况......................................................................................................................................... 24 向上流动的未来之路................................................................................................................................. 28 政策方向 .................................................................................................................................................... 31 图 图 1. 内需依然疲软,但有关政策措施推动了近期某些经济部门的增长 .............................................. 7 图 2. 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异.............................................................................................................. 8 图 3. 贸易顺差仍然可观,但被大量资本外流所抵消 ............................................................................ 10 图 4. 尽管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近期有所改善,但总体仍然低迷 ........................................................ 11 图 5. 工业排放的下降抵消了电力行业排放的小幅上升,总体碳排放下降 ........................................ 12 图 6. 通缩压力持续不退............................................................................................................................ 13 图 7. 执行率低是落实财政支持的一大挑战 ............................................................................................ 14 图 8. 信贷需求低迷可能制约了扩张性货币措施的有效性 .................................................................... 15 图 9. 2024 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略有改善,有利货币条件促使贷款利率下降 ................................... 16 图 10. 贫困将继续减少,但进展速度低于前些年 .................................................................................. 18 图 11. 中国经济上有保障的中产阶层人口比例上升至 32.1%............................................................... 24 图 12. 中国的稳定中产阶层占东亚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稳定中产阶层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 25 图 13. 城乡地区经济流动性...................................................................................................................... 26 图 14. 2018 年按教育和工作类型划分的经济流动性前景 ..................................................................... 27 图 15. 年轻人群比中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更高,但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 29 图 16. 扩大城乡居民医保帮助将健康保险提升到接近全民覆盖的水平 .............................................. 30 表 表 1. 中国部分经济指标,2021-2026 ...................................................................................................... 18 IV 表 2. 主要政策措施及预期影响................................................................................................................ 19 专栏 专栏 1. 关于城镇工资增长分化的多维度分析 .......................................................................................... 7 专栏 2. 近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指导.................................................................................................... 19 V 缩略语 ASEAN 东盟 bps 基点 CAR 资本充足率 CEU 中国经济简报 CFPS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HIP 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 CHN 中国 CO2 二氧化碳 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DRC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EAP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ECA 欧洲和中亚地区 EMDEs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FDI 外商直接投资 GDP 国内生产总值 H1 上半年 H2 下半年 IDN 印度尼西亚 IIF 国际金融协会 IT 信息技术 LAO 老挝 LAC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LGFV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MMR 缅甸 MNA 中东和北非地区 MNG 蒙古 MOF 中国财政部 MOFCOM 中国商务部 MYS 马来西亚 NBS 中国国家统计局 NIM 净息差 NFRA 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NPL 不良贷款 PBC 中国人民银行 VI PFB 一般公共预算 PHL 菲律宾 PIP 世界银行贫困与不平等网页 PPI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P 购买力平价 pp 百分点 Q1 第一季度 Q2 第二季度 Q3 第三季度 Q4 第四季度 RMB 人民币 RRR 存款准备金率 SAFE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SAS 南亚地区 SML 关注类贷款 SOE 国有企业 SSA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THA 泰国 US/USA 美国 USD 美元 VAT 增值税 VNM 越南 y/y 与上年同期相比 ytd 年初迄今 3mma 3 个月度移动平均 VII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概述 由于国内需求低迷,2024 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业仍是拖累经济活动 的主要因素:尽管 7-11 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实际增长 9.6%,基础设施投资实际增长 11.4%, 但 7-11 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实际收缩 11.5%。由于疫情过后服务需求的迸发已开始消退,消 费增长也有所减弱。房地产价格下跌和收入增长乏力也打压了消费者信心,7-11 月零售额 同比增长 2.8%,接近 2019 年增幅的一半。国内需求的低迷也反映在持续的低通胀上,7- 11 月核心 CPI 同比仅上升 0.3%。尽管面临这些阻力,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仍保持了 4.8% 的强劲增长率。 政府已通过渐进式政策刺激来应对内需放缓,寻求短期增长支持与长期去风险目标之间的 平衡。虽然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但其影响却因信贷需求低迷而受到制约。尽管出台了降低 购房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由政府出资购买存量房并为开发商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措施,但 房市需求依然低迷,房地产行业仍然疲软。3000 亿元人民币(GDP 的 0.2%)的消费品以 旧换新计划和设备更新计划促进了消费和投资,但预计其影响将相对温和且短暂。为期五 年、规模达 10 万亿元人民币(GDP 的 8%)的计划旨在将地方政府预算外债务转为成本较 低的预算内融资,预计这将在短期内提高债务透明度并降低预算外债务违约风险,但其本 身意图并非释放重大经济刺激。 中国经济前景 2021 2022 2023 2024f 2025f 2026f 实际 GDP 增长率(%) 8.4 3.0 5.2 4.9 4.5 4.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百分比变动) 0.9 2.0 0.2 0.4 1.1 1.6 经常账户余额(GDP 占比) 2.0 2.5 1.4 1.6 0.9 0.2 广义财政收支(GDP 占比)* -4.0 -6.3 -5.8 -6.0 -6.2 -5.8 来源:世界银行。 注:f = 预测(基线情景)。*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考虑到近期政策放松的影响和短期内出口将保持强劲,对 2024 和 2025 年的增长预测比 2024 年 6 月期《中国经济简报》分别上调了 0.1 和 0.4 个百分点,预计 2024 和 2025 年的 增长率分别为 4.9%和 4.5%。对房地产业的政策支持预计会温和提振住房需求并降低库存 水平,但预计行业的好转要到 2025 年底才会出现。同时,预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低房 价带来的负面财富效应将继续拖累 2025 年的消费。不确定性增加和盈利能力下降将抑制 制造业投资,而公共支出将支撑基础设施投资。疲软的内需预计会使 2024 年消费者价格 通胀保持在 0.4%的低位,然后在 2025 年小幅上升至 1.1%。 上述前景受国内和外部风险的影响。在国内,房地产低迷如果延续时间更长,可能进一步 抑制投资和地方政府收入。地方政府融资收紧继而可能导致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抑制经济 1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增长。从全球来看,贸易不确定性加剧可能给中国的出口带来风险。不过,随着近期政策 制定者出台指示,2025 年的增速预测也存在一些上行风险。如果财政支出——特别是由 中央政府资助的财政支出——高于预期,可能会使经济增长超出基线预测。如果政府采取 果断政策行动来稳定房地产业,包括推动陷入困境的房企进行重组,可能会使房地产活动 比预期更早地回暖。 虽然传统的刺激措施可以在短期内刺激总需求,但它不足以重振经济增长。中国增长放缓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结构性因素,例如结构性低消费、房企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以及人口 老龄化。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以解决脆弱性并维持增长。主要优先改革事 项包括:(i)通过加强社会安全网、将更多财政资金用于社会性支出、推动市场化改革 以鼓励私营部门投资等措施来提振内需;(ii)通过解决房地产融资机制的缺陷和解决债 务积压来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复苏;(iii)通过财政框架改革和中期地方财政整顿来管 理地方政府财务风险。最近的政策公告强调了通过重新平衡财政支出以支持社会福利和消 费,并实施改革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来解决这些结构性挑战的必要性,但具体措 施尚未公布。 专题:经济流动性与中国新兴中产阶层 中国已在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过去四十年中国有八亿人脱贫,占同期 全球减贫成就的四分之三。将减贫的成功转化为持续改善生活水平的成功是中国当前面临 的关键挑战之一,然而中国现在的境况已与过去四十年的经济转型期间大不相同:经济增 长已经放缓,不平等虽未继续恶化但仍处高位,而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 很多走出贫困的人成功攀上了更高的经济阶梯,进入 稳定的中产阶层 ( secure middle class)。2010-2021 年间,这部分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 9.8%上升到 32.1%。这个增长速 度在世界其他地区无人能及。尽管城市居民进入稳定中产阶层的机会更大,但同期农村稳 定中产阶层的比例也从 13.7%上升到 26.2%,表明这个时期农村也较好地分享了经济发展 的成果。 然而当前仍有很多人经济上没有保障。首先,17%的人口属于低收入(基于每天 6.85 美元 (2017 年购买力平价)的标准,这是世界银行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用以比较发展状况 的标准)。其次,38.2%属于脆弱中产阶层——他们的生活水平高于每天 6.85 美元的标准, 但经济基础并不牢固,尚未摆脱跌到标准以下的风险。 扩大每个人攀上更高经济阶梯的机会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至关重要。平等的社会流 动机会有助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防止人才错配,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对正在向高收 2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入转型的国家尤为重要。这份专题分析指出了三个关键的政策方向。首先,今后教育在决 定向上经济流动的前景方面可能发挥比过去更大的作用。让所有人都能负担优质教育、缩 小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是促进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其次,中国已做出巨大努力, 通过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财务保护,但其中通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提供 的保障至今仍然非常有限,帮助家庭更好地管理健康冲击是保护和巩固经济发展收益的一 种方式。最后,除了努力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以外,还应加强针对更广泛潜在脆弱性人群的 社会保护,特别是货币形式的保护,这有助于缓解经济焦虑——特别是那些低收入和脆弱 中产群体。加强安全网也可以促进效率提升,因为经济有保障的家庭会愿意承担更多风险, 进而推动创业和企业发展。 3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说中国经济形势 自二季度以来内需减弱… …但近期的政策措施使消费有所改善… A. 三大需求对 GDP 增长的贡献 B. 零售增长 消费 投资 净出口 GDP实际增速 汽车 家用电器 家具 30 10 25 年同比,百分比,3个月移动平均 20 8 年同比增长贡献率,百分点 15 6 10 5 4 0 2 -5 -10 0 -15 -2 -20 2023/3 2023/9 2024/3 2024/9 2021/11 2022/5 2022/11 2023/5 2023/11 2024/5 2024/11 …基础设施投资加快。 房地产业的大幅收缩继续拖累经济增长… C. 各部门固定资产投资 D. 住房销售、开工与投资 制造业 房地产 基础设施 100 100 30 年同比,百分比,3个月移动平均 20 80 80 指数,2021年7月 = 100 10 60 60 0 40 40 -10 20 新房销售额 20 -20 新房销售面积 房地产投资 新房开工 -30 0 0 2021/11 2022/5 2022/11 2023/5 2023/11 2024/5 2024/11 2021/11 2022/11 2023/11 2024/11 … 二手房价格从 2021 年中的峰值水平持续下降。 近期财政政策转为更具支持性。 E. 房价 F. 广义财政赤字 2 100 2021 2022 2023 2024 0 90 指数,2021年9月 = 100 -2 占GDP百分比 80 -4 70 -6 60 二手房价格 新房价格 -8 50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 十二 2015/11 2017/5 2018/11 2020/5 2021/11 2023/5 2024/11 月 月 4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尽管货币政策放松,但总体通胀仍持续走低… …居民和企业信贷增长继续放缓。 G. CPI 总体通胀 H. 信贷增长 银行贷款 影子银行 政府债券 6 食品 14 企业债券 其他 信贷增速 核心:服务 5 核心:商品 12 能源 CPI 年同比增长贡献率,百分点 4 10 年同比,百分比 3 8 2 6 1 4 0 2 -1 0 -2 -2 2019/11 2020/11 2021/11 2022/11 2023/11 2024/11 2021/11 2022/5 2022/11 2023/5 2023/11 2024/5 2024/11 中国经济稳定的中产阶层有所扩大… …占东亚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中产总数的四分之三。 I. 各经济阶层人口,2010-2021 J. 稳定中产阶层占人口比重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除中国外) 100 2.7 3.1 3.8 4.9 5.8 中国 6.7 7.9 9.1 9.8 10.4 9.8 11.6 12.7 欧洲和中亚地区 90 11.2 13.4 16.2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18.6 80 20.7 22.5 南亚地区 23.7 25.2 25.7 27.3 26.6 中东和北非地区 70 27.1 28.8 32.1 40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世界 占人口百分比 占人口百分比 31.9 60 33.5 34.9 50 35.5 35.3 30 36.0 38.8 36.5 40 38.2 30 62.3 58.7 20 54.0 47.1 20 42.1 37.7 34.1 31.9 27.9 10 24.6 24.8 10 17.0 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0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稳定中产和中上收入群体当中大多数人是工薪阶层。 高等教育是向上流动的门票,但不是唯一途径。 K. 工薪阶层在各收入阶层占比 L. 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的收入阶层构成 100 100 4.7 5.9 8.3 17.3 14.5 28.8 15.2 21.4 30.6 80 43.8 11.5 80 26.4 59.3 8.6 32.4 16.5 占人口百分比 60 37.8 占人口百分比 6.6 19.9 60 39.5 23.0 38.9 40 6.0 25.6 39.0 17.0 40 3.2 35.0 22.0 3.6 20 11.3 3.2 22.1 28.5 42.3 6.0 20 22.0 3.0 9.4 33.3 0 3.7 26.3 18.1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8.5 0 公共部门正式工资收入者 公共部门非正式工资收入者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 私营部门正式工资收入者 私营部门非正式工资收入者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个体经营者(高中及以上学历) 个体经营者(初中及以下学历) 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 WIND 数据库,中国财政部, Montalva 和 Tiwari 的专著(即将出 版),Kawh、Montalva 和 Tiwari 的专著 (即将出版),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5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I. 近期经济形势 受内需制约,增长势头放缓 由于国内需求低迷,2024 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同 比增长 5.3%降至二季度的 4.7%,三季度则进一步降至 4.6%(图 1A)。由于消费者信心 不振,最终消费对增长的贡献从二季度的 2.1 个百分点下降至三季度的 1.3 个百分点。房 地产业深度但必要的调整仍是拖累投资和 GDP 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旺盛的外部需求的推 动下,强劲的净出口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 2.0 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尽管受到房地 产行业和消费者信心的不利影响,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仍保持了 4.8%的强劲增长率。 面对房价下跌和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支出仍然疲软。非必需消费品支出低 迷,拖累了零售增长,零售额在 7-11 月实际同比增长 2.8%,不到 2019 年平均增幅的一 半。不愿购买大件商品反映出居民信心不足,这与房价下跌、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前景不 确定造成的负面财富效应有关。由于工资增长放缓1 和房产收入大跌,家庭可支配收入名 义增长率从 2023 年的 6.3%放缓至 2024 年第二、三季度的平均 4.7%(图 1B)。 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强劲,部分抵消了房地产投资的萎缩。强劲的外部需求,加 上政府对设备升级的政策激励和对重点行业的针对性支持,使制造业投资保持强韧,7-11 月同比增长 9.6%。2 改善预算执行的努力使得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加快。相比之下,尽管 政府出台了促进住房需求以及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流动性的更多刺激措施,房地产投资仍继 续下滑,7-11 月同比萎缩 11.5%。住房需求疲软和房企债务困境继续给该行业造成严重拖 累,制约了政策支持的效力。 近期的高频数据显示,内需在政策推动下有所改善。受益于 1500 亿元的(相当于 GDP 的 0.1%)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家电、家具和汽车零售额自 9 月以来有所反弹(图 1C)。 1500 亿元的企业设备更新计划支持了制造业投资增长。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加快的 推动下,9-11 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13.0%(图 1D)。 1 关于城镇工资变化趋势的详细分析见专栏 1。 2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根据名义固定资产投资用 GDP 平减指数计算得出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 6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 1. 内需依然疲软,但有关政策措施推动了近期某些经济部门的增长 A. 三大需求对增长的贡献 B.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按收入来源划分 消费 投资 净出口 GDP实际增速 2015-2019 2020-2023 2024年初至今 12 10 10 年同比,百分比,年初至今 8 年同比增长贡献率,百分点 8 6 6 4 4 2 2 0 -2 0 2023/3 2023/9 2024/3 2024/9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 转移净收入 C. 零售额增长 D. 各部门固定资产投资 汽车 家用电器 家具 制造业 房地产 基础设施 30 30 25 年同比,百分比,3个月移动平均 年同比,百分比,3个月移动平均 20 20 15 10 10 5 0 0 -10 -5 -10 -20 -15 -20 -30 2021/11 2022/5 2022/11 2023/5 2023/11 2024/5 2024/11 2021/11 2022/5 2022/11 2023/5 2023/11 2024/5 2024/11 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注:图 C 显示根据 CPI 通胀率平减得出的实际零售额。图 D 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水利、环境和公用事业管理以及水电气生产与供应。 专栏 1. 关于城镇工资增长分化的多维度分析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工资差异,反映出不同行业、收入群体和城市类型在疫情之后 的不同变化趋势。 名义工资增长放缓,尤其是高薪的高管员工和低薪农民工。2023 年农民工收入增长的下滑十分 突出,同比增长 3.6%,远低于城镇家庭 5.9%的平均增幅(图 2A)。尽管 2024 年前三个季度农 民工收入同比增幅回升至 5.0%,但仍低于疫情前 6.6%的水平。高薪群体(高管员工)的收入也 低于疫情前的趋势(图 2B )。 3 相比之下,非高管员工的工资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轨 道,不过今年又显示出放缓迹象。上市公司内部工资差距缩小,薪酬比从 8.8 降至 8.5。4 3 回归分析显示这种下降可以由企业收入和利润下降以及其他企业层面的因素所解释。 4 我们参照 Faleye 等人(2013)和 Banker 等人(2016)的方法,用高管与非高管员工平均收入之比来衡量公 司内部的收入差距。 7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与疫情前的趋势相比,大多数行业名义工资增长都有放缓,但一些高薪行业的工资是大幅下 降。2023 年,房地产业工资同比下降 7.8%,金融业下降 6.1%,原因是市场低迷导致企业采取 措施削减成本以及金融业设定年薪上限。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工资表现好于其他部门,上涨 5.5%。这是因为强劲的投资和稳健的工业活动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工资上涨(图 2C)。 不同类型城市名义工资的增长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消费复苏的不均衡。疫情过后,高线城 市的高薪工作工资增长放缓甚至有所下降,造成低线城市的工资增速高于高线城市。这种差异 也反映在消费模式上:经济重启后低线城市的零售增长快于高线城市(图 2D)。 图 2. 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异 A. 名义工资增长 B. 公司内部工资差距 农民工 城市 农村 管理层员工 普通员工(右轴) 10 1,000 90 9 年同比,百分比,年初至今 8 800 7 6 60 人民币,千 600 5 4 3 400 2 30 1 200 0 2017-2019 2020-2022 2023 2024 前三季度 0 0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C. 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增长 D. 工资与零售额增长(按城市类型划分) 2021-23平均工资增速 2021-23平均零售增速 15 2019 2023 10 2015-19平均工资增速 2015-19平均零售增速 10 制造业 金融 2019 房地产 2019 2019 8 年同比,百分比 5 制造业 年同比,百分比 2023 0 6 -5 4 金融 2023 房地产 2023 -10 2 -15 0 50 100 150 200 250 人民币,千 0 一线 二线 三线 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注:图 B、C、D 中的工资数据来自国内上市公司员工薪酬数据,可能存在抽样偏差,因为该数据主要 反映的是城镇工薪阶层当中收入较高的那个群体。平均而言,上市公司员工和高管员工的收入分别是 普通城镇家庭收入的 4 倍和 10 倍以上。图 B 中的工资经过季节调整,2024 年高管员工的工资为预测 值。 8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经常账户顺差的扩大被资本外流抵消 今年货物出口的强劲增长是由外部需求的周期性反弹、出口价格下降和实际汇率贬值等 因素推动。今年前 11 个月货物出口同比增长 5.4%,扭转了 2023 年下降 4.7%的走势。推 动出口复苏的因素包括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东盟成员国和巴西) 的需求增加以及今年早些时候出口价格下降、实际汇率贬值(图 3A)。从产品类别来看, 出口增长来自广泛的产品门类,但中等科技的机械产品和高科技 IT 产品表现更好。 虽然今年进口有所改善,但由于内需疲软,增幅仍然很低。2023 年货物进口收缩 5.5%, 今年前 11 个月则同比增长 1.2%(图 3B)。居民需求低迷和房地产下滑对消费品和建筑材 料需求产生了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在全球技术上升周期的推动下,活跃的工业活动和旺 盛的出口促进了高科技产品和中间投入品的强劲进口。 旅游、交通和知识产权付费的复苏推动了服务贸易增长。受到入境旅游的复苏推动, 2024 年服务出口前 10 个月同比增长 16.6%。随着中国放松对某些国家的签证要求并使国 内电子支付系统更便于外国游客使用,目前游客人数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运输服务也随 着强劲的货物贸易而增长。与此同时,前 10 个月的服务进口同比增长 13.2%,这得益于 出境游的持续复苏以及知识产权付费的增加。然而出境游尽管有所复苏,但仍低于疫情前 的水平——原因之一是消费者信心低迷。 不断增加的经常账户顺差被国内和国际因素造成的大量资本外流5所抵消。出口强劲而进 口低迷,导致 2024 年前三个季度的经常账户顺差占 GDP 比重从去年同期的 1.5%上升到 1.8%(图 3C)。然而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顺差被资本净流出抵消,在今年前三季度拉低 了外汇储备 320 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FDI) 仍然低迷,而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强劲。中国自 9 月以来实施的渐进式政策刺激给股市带来 了短暂提振,吸引了国外的股权投资(图 3D)。然而自 10 月以来证券投资流入势头有所 减弱,显示人们对国内经济挑战和国外贸易政策风险的担忧再度上升。 5 资本外流包括记录在国际收支表金融账户中的交易以及未记录的流动,这些未记录的部分通常反映在误差 与遗漏项中。 9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 3. 贸易顺差仍然可观,但被大量资本外流所抵消 A. 货物出口增长分解 B. 货物进口增长分解 贸易量变化 贸易量变化 以人民币计价的价格变化 以人民币计价的价格变化 70 汇率变化 50 汇率变化 出口变化 进口变化 年同比,百分比,4个月移动平均, 年同比,百分比,4个月移动平均,美元 60 40 50 30 40 20 美元计价 30 20 10 计价 10 0 0 -10 -10 -20 -20 -30 -30 2018/11 2020/11 2022/11 2024/11 2018/11 2020/11 2022/11 2024/11 C. 国际收支 D. 证券投资流入 经常账户 资本与金融账户 5 债券市场资本流入 股票市场资本流入 总资本流入 净差错与遗漏 外汇储备积累 40 4 3 20 2 占GDP百分比 美元,十亿 1 0 0 -1 -20 -2 -3 2010-14 2015-19 2020-23 2023 2024 -40 前三季度 前三季度 2022/10 2023/4 2023/10 2024/4 2024/10 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金融协会(IIF),Haver 数据库,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 工作人员估算。 注:图 C 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2024 年第三季度数据为初步数据。 尽管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所好转,但总体仍然低迷 房地产业活动继续下滑,反映了住房需求的持续疲软和房企面临的流动性制约。截至 11 月份,70 个城市的一级市场新房销售额与 2021 年 7 月的峰值相比下降 51.5%,销售面积 下降 49.9%(图 4A)。一级市场房价比 2021 年的高点下跌 12.6%,二级市场下跌 19.4% (图 4B)。住房需求疲软,加上开发商债务高企、持续面临流动性制约,导致房地产投 资继续萎缩。2024 年前 11 个月房屋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平均分别下降 22.3%和 25.5%。 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一线城市的房屋需求有所改善,但广泛而持续的复苏仍 远未到来。9 月以来政府出台了新一轮宽松措施,目的是加快推动住房市场的供需平衡。 10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刺激家庭需求的措施包括降低房贷利率、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房屋买卖增值税等 (图 4C)。这些宽松措施以及对购房限制的放宽带来了近期房地产交易量的增加,这可 能反映了此前被压抑需求的释放(图 4D)。然而在供需失衡更为明显的二三线城市,房 地产市场依然疲软。 与此同时,减少住房库存和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的政策由于激励不足而效果有限。中央 允许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资金回购闲置土地和存量商品房并改造成保障性住房。此外, 地方国企现在可以利用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 3000 亿元人民币再贷款,对购买存量房并将 其转换为保障性住房所用贷款的全额(此前为 60%)本金进行再融资。在供给方面,对于 信誉良好的房地产开发商,其已完成预售但尚未竣工的项目在“白名单”计划下所获得的信 贷额度翻了一番,达到 4.0 万亿元。然而,保障性住房的低回报率和商业银行较强的风险 规避倾向限制了这些措施的效力。9 月份再贷款额度的使用率仅为 5.3%,而一季度在原有 的 2 万亿元白名单计划下仅发放了 1550 亿元(此为目前公布的最新数据)。 图 4. 尽管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近期有所改善,但总体仍然低迷 A. 房地产市场指标 B. 房价 100 100 100 80 80 90 指数,2021年7月 = 100 指数,2021年9月 = 100 60 60 80 40 40 70 新房销售额 20 20 60 新房销售面积 房地产投资 新房开工 二手房价格 0 0 新房价格 50 2021/11 2022/11 2023/11 2024/11 2015/11 2017/5 2018/11 2020/5 2021/11 2023/5 2024/11 C. 房贷利率 D. 新房销售面积(前 30 个城市) 销售额 销售面积 平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160 6 120 5 80 年同比,百分比 百分比 4 40 0 3 -40 2 -80 2020/9 2021/9 2022/9 2023/9 2024/9 2018/11 2020/11 2022/11 2024/11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WIND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11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碳排放随着建筑业的下滑而减少 由于建筑相关行业产出下降,前三季度碳排放减少。据估算,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二氧 化碳(CO2)排放量同比下降 0.7%——尽管同期 GDP 和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 4.8%和 6.6% (图 5A)。碳密集型的建筑相关行业(尤其是钢铁和水泥)产出下降是碳排放减少的主 要原因。工业排放的下降抵消了电力部门排放的温和增长。尽管前三季度风能和太阳能发 电量同比分别增长 15.4%和 41.1%,低碳能源满足了 76%的新增电力需求,但仍不能满足 夏季热浪期间用电需求的激增,因此增加了火力发电以弥补缺口(图 5B)。 图 5. 工业排放的下降抵消了电力行业排放的小幅上升,总体碳排放下降 A. 各部门对排放增长的贡献 B. 各能源对前三季度发电量增长的贡献 工业 发电 居民 交通 总计 6 5 年同比增长贡献率,百分点 年同比增长贡献率,百分点 4 3 2 1 0 -1 -2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前三季度 电 电 核能 能 太 能 总计 来源:全球实时碳数据(Carbon monitor),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需求疲软导致通胀持续走低 由于内需低迷,消费者价格通胀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中国 7-11 月总体通胀率为 0.4%,比今年上半年的0.1%略有上升,原因是极端天气影响了新鲜蔬果生产,食品价格 短暂上涨(图 6A)。食品价格上涨抵消了全球油价下跌带来的能源价格下降。随着旅行 需求释放带来的提振逐渐消退,服务价格通胀也有所缓解。除去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 格,7-11月的核心通胀率仍维持在0.3%的低位,低于上半年的0.7%。 房地产业的下滑和消费需求低迷也体现在持续的生产者价格通缩上。截至今年10月,生 产者价格已连续第26个月收缩,7-11月同比下降2.2%,延续了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1%的 低迷(图 6B)。尽管近期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价格下跌导致上游行业的生产者价格 下降,但主要拖累因素仍是受房地产业影响较大的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需求疲软。此外, 消费需求疲软也给服装和耐用消费品等下游消费行业价格带来了下行压力。 12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 6. 通缩压力持续不退 A. CPI 通胀分解 B. PPI 通胀分解 15 6 食品 采矿和挖掘 核心:服务 12 原材料 5 加工 核心:商品 消费品 能源 9 生产者价格通胀 4 消费者价格通胀 年同比,百分比 3 年同比,百分比 6 2 3 1 0 0 -3 -1 -2 -6 2019/11 2020/11 2021/11 2022/11 2023/11 2024/11 2019/11 2020/11 2021/11 2022/11 2023/11 2024/11 来源: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财政政策在地方层面面临融资和实施挑战 国内经济活动疲软和房地产业低迷导致财政收入下降。2024 年前 10 个月,中国广义财政 收入同比收缩 4.7%。内需疲软导致国内增值税收入下降,而房地产业的调整导致土地出 让收入——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下降近 23%。与此同时,收费、罚款和国有资产 出售等非税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15.3%,部分抵消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损失。 财政政策有所放宽,但在地方层面面临融资和实施困难。近期政府债券发行加速,推动 了公共基础设施支出,使 2024 年前 10 个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 1.0%。然而由于地方 政府面临融资制约且缺少可行项目,预算执行仍是一大挑战。截至 10 月份,政府性基金 预算支出执行率仅达到预算目标的 58.3%,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率达到 77.6%(图 7A)。随着近来项目实施的改善,2024 年前 10 个月的广义财政赤字从去年同期的 4.6%上 升至 5.6%(图 7B)。 为应对地方政府不断上升的财务风险,当局推出了一项债务置换计划,将地方政府预算 外债务纳入其资产负债表。中央共安排 10 万亿元资金(相当于 GDP 的 8%),用于在五 年内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为成本更低的预算内融资。此外,对 2029 年及以后到期的 2 万亿元棚户区改造预算外债务,地方政府仍需承担偿还责任。这项计划虽然能在短期内 提高债务透明度、降低预算外债务违约风险,但要想可持续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积压,则 需要开展中长期的地方财政整顿。 13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 7. 执行率低是落实财政支持的一大挑战 A. 财政执行率(年初至 10 月) B. 广义财政赤字 2 一般公共预算 政府基金预算 总体 2021 2022 2023 2024 90 82.6 77.6 0 80 74.8 71.9 70 58.3 -2 占GDP百分比 60 占预算百分比 50.1 50 -4 40 30 -6 20 10 -8 0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 十二 收入 支出 月 月 来源: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注:中国的财政预算体系包括: (i) 一般公共预算,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经常性支出和部分资本性支 出;(ii) 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反映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和特定基础设施和社会项目支出;(iii) 社会 保障基金预算,记录社保缴款和支出;(iv)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即国有企业基金预算。广义预算结余是指 (i)、(ii)、(iii)、(iv)之和减去政府稳定基金净提款。(iii)和(iv)只报告年度数据。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地方财 政收入不包括中央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支出不包括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信贷需求疲软制约了货币宽松的效果 9 月份中国央行出台了广泛的货币政策支持。今年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PBC)将 7 天 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了 20 个基点,1 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下调了 30 个基点(图 8A)。 1 年和 5 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是短期贷款和住房贷款的基准利率)均有下调,存 款利率也随之下调,以保持银行净息差的稳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下调 50 个基点。这 些措施降低了融资成本,三季度共向市场注入了相当于 GDP 的 0.9%的流动性(图 8B)。 人民银行还推出了新的再贷款机制以支持股票回购,推动了股市上涨。这些政策措施在美 联储 9 月降息之后出台,以免由于利率下调给人民币汇率造成太大压力。 然而信贷需求的低迷可能制约了扩张性货币措施的成效。由于贷款增长减速,10 月非金 融部门信贷增长放缓至 7.8%(图 8C)。贷款增长下降反映了房地产业的困境以及市场情 绪低迷造成的企业和家庭信贷需求疲软。企业信贷需求的减弱出现在所有部门,包括绿色 产业和人民银行提供定向信贷支持的小微企业(图 8D)。在居民部门,去杠杆、房贷需 求不振以及短期消费信贷需求低迷也导致信贷增长放缓。 14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 8. 信贷需求低迷可能制约了扩张性货币措施的有效性 A. 政策利率 B. 净流动性注入 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 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借贷便利 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7天逆回购 准备金率变动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5 净流动性注入 3 4 2 占GDP百分比 3 1 百分比 2 0 -1 1 -2 0 2023 2023 2023 2023 2024 2024 2024 2021/11 2022/5 2022/11 2023/5 2023/11 2024/5 2024/11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C. 信贷增长 D. 银行存量贷款季度变动 银行贷款 影子银行 政府债券 10 房地产 工业 绿色 普惠 企业债券 其他 信贷增速 14 8 12 年同比增长贡献率,百分点 10 6 人民币,万亿 8 4 6 4 2 2 0 0 -2 -2 2021/11 2022/5 2022/11 2023/5 2023/11 2024/5 2024/11 2021/9 2022/3 2022/9 2023/3 2023/9 2024/3 2024/9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WIND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注:图 D:绿色贷款通过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绿色基础设施升级和相关服务 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环保行动并应对气候变化。普惠贷款是指单笔授信额度不超过 1000 万元人民币的小 微企业贷款。 银行业资本仍较充足,但盈利能力下降 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银行资产增速已放缓至 7.3%,比去年同期下降 2.4 个百分点。这 种放缓可能反映了信贷需求疲软和银行放贷更为谨慎这两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房 地产行业的未偿贷款减少,前三季度全系统不良贷款(NPL)占总贷款余额比重小幅下降 至 1.6%(图 9A)。房地产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估计也降至 4.0%,而房企不良贷款在总贷款 余额中占的比重为 0.2%。全行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率保持在 209%的高位。 从短期和中期来看,银行净息差(NIM)仍将因资产收益率下降而承压。今年 6 月,银行 业总体净息差为 1.5%,而 2023 年为 1.7%。净息差下降的原因是资产收益率下降——这是 15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多次降息的结果——同时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定期存款。根据近期出台的政策,银 行应对存量房贷采用与新发放贷款一致的低利率(图 9B),因此今年最后两个月净息差 面临进一步下降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也降低了存款 利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净息差的下降。净息差压缩继续给银行盈利能力造成压力。尽 管上半年银行业净利润仍有增长,但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2 个百分点。 尽管银行业迄今保持了充足的资本缓冲,政府仍计划向大型国有银行注入新的股权资本。 截至 2024 年 6 月,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为 15.5%,比 3 月上升 10 个基点。这种提高在 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长放缓,抵消了留存收益增长放缓的影响。财政部计划 向中国六大国有银行注资 1 万亿元人民币(1400 亿美元),因此预计 2025 年整个银行系 统的资本充足率将进一步改善。在银行利润增长走弱的背景下,政府注资可以强化银行的 资本基础,提高其满足未来信贷需求的能力。 虽然银行业总体保持了良好的资本充足率,但小型银行面临压力,导致银行兼并增多。 当局继续将合并作为解决陷入困境的农村商业银行的首要策略, 2024 年整合步伐加快。 前三季度有 261 家小型农村银行被并入或计划被并入较大银行,反映出当局为维护整体金 融稳定而加大了整合力度。同时,由于被央行指定为“高风险”的机构总体规模很小(在银 行业总资产中占比不到 2%),这类小银行倒闭的影响蔓延至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较低。 图 9. 2024 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略有改善,有利货币条件促使贷款利率下降 A. 不良贷款 B. 贷款利率 7 不良贷款 10 关注类贷款 10 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比重(右轴) 6 不良和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余额比重(右轴) 8 8 5 4 人民币,万亿 百分比 6 6 百分比 3 4 4 2 2 2 1 住房贷款(加权平均) 商业贷款(加权平均) 0 0 0 2019/6 2020/6 2021/6 2022/6 2023/6 2024/6 2019/6 2020/6 2021/6 2022/6 2023/6 2024/6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16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II. 前景、风险和政策考虑 前景 预计 2025 和 2026 年全球经济仍将增长乏力,增速明显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世界银 行,2024a)。这一前景反映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和更广泛的 政策不确定性、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以及储蓄缓冲减少导致消费增长放缓等。由于实际利 率上升,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政策不确定性加剧,预计全球投资增长也将保持低迷。 2024 年全球贸易反弹,预计明年将随着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回升而进一步走强, 2026 年将基本保持稳定。不过由于保护主义措施盛行,全球贸易增长预计仍将低于疫情前的平 均水平。 预计 2024 年中国 GDP 增长率为 4.9%,2025 年将放缓至 4.5%。考虑到政策放松的影响 以及短期内出口将保持强劲,这里对 2024 年和 2025 年的增长预测比 6 月《中国经济简报》 的预测分别上调了 0.1 和 0.4 个百分点(表 1 和专栏 2)。预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房价下 跌带来的负面财富效应将继续拖累 2025 年的消费。对房地产业的政策支持料将小幅提振 住房需求并有助于降低库存,但行业的好转预计要到 2025 年底才会出现。不确定性增加 和盈利能力下降将抑制制造业投资,而公共支出将支撑基础设施投资。估计疲软的内需会 使 2024 年消费价格通胀保持在 0.4%的低位,然后在 2025 年小幅上升至 1.1%。 按世界银行对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贫困线——每人每天 6.85 美元(2017 年购买力平价) ——来算,2024 年中国减贫步伐放缓,而且预计今后会进一步减速。按照中国的贫困标 准,即每人每天 2.3 美元(2017 年购买力平价),中国已基本消除了农村极端贫困。但 2024 年估计还有约 12%的人口(1.76 亿人)每天生活费不到 6.85 美元,即世界银行比较 各国减贫进展时采用的更高标准(图 10A)。根据这个标准,2024 年中国有 2300 万人脱 贫,低于 2023 年的 2600 万(图 10B)。2025 和 2026 年由于经济增长放缓,预计新增脱 贫人数将进一步分别减少至 2000 万和 1700 万。 17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表 1. 中国部分经济指标,2021-2026 除非另有说明,单位为年度百分比变动 2021 2022 2023 2024f 2025f 2026f 实际 GDP 增长率,以不变市场价格计算 8.4 3.0 5.2 4.9 4.5 4.0 私人消费 11.7 1.1 8.6 5.3 5.2 5.4 政府消费 3.3 4.6 6.7 2.7 3.1 3.2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3.1 3.2 4.9 3.4 3.6 3.6 货物和服务出口 18.4 -2.5 1.6 7.2 4.1 2.0 货物和服务进口 10.3 -5.6 6.1 2.4 2.3 2.7 实际 GDP 增长率,以不变要素价格计算 8.4 3.0 5.2 4.9 4.5 4.0 农业 7.1 4.2 4.0 3.3 3.1 3.0 工业 8.7 2.6 4.7 5.4 4.3 3.2 服务业 8.5 3.0 5.8 4.7 4.7 4.8 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0.9 2.0 0.2 0.4 1.1 1.6 经常账户差额(GDP 占比) 2.0 2.5 1.4 1.6 0.9 0.2 外商直接投资净值(GDP 占比) 0.9 -0.1 -0.8 -1.1 -1.0 -1.0 广义财政收支(GDP 占比)* -4.0 -6.3 -5.8 -6.0 -6.2 -5.8 政府债务(GDP 占比) 46.9 50.6 54.1 57.8 63.4 68.0 基础财政收支(GDP 占比) -3.0 -5.2 -4.8 -5.0 -5.2 -4.7 来源:世界银行 注:f = 预测(基线)。*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 图 10. 贫困将继续减少,但进展速度低于前些年 A. 贫困率(每人每天 6.85 美元的贫困线) B. 贫困人口(每人每天 6.85 美元的贫困线) 全国 城镇 农村 全国 城镇 农村 45 450 40 400 百分比,每人每天6.85美元的贫困线 百万人,每人每天6.85美元的贫困线 35 350 30 300 25 250 20 200 15 150 10 100 5 50 0 0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来源:世界银行工作人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世界银行GDP预测数据所做的估算。 注:用于计算贫困率的分组数据最后样本年份为2021年。预测方法以人均GDP增长估算为基础,假定分配效 应为中性,GDP增长向居民人均消费的传导率为0.85。 18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专栏 2. 近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指导 中国政策制定者已出台多方面逆周期调控政策以刺激国内需求。2024 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降低政策利率、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推出长期逆回购工 具和向股市提供流动性支持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方面,中央政府推出了 1500 亿元 人民币(占 GDP 的 0.1%)的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和 1500 亿元人民币的设备更新计划。房地产 政策方面,当局降低了最低首付比例、降低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扩大了对消化存量房产的公 共资金支持以及扩大了可以获得信贷额度以完成未完工住房项目的房地产开发商 “白名单”,并 为某些城市的住房改造提供现金补贴。地方政府被允许发行专项债券,为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 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提供资金支持(表 2)。 表 2. 主要政策措施及预期影响 政策措施 预期影响 政策宣布时点 货币金融政策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 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借贷 2024 年 9 月、2024 低政策利率 成本,但风险规避和信贷需 年 10 月 创设支持股市的两大货 求疲软可能会限制其影响。 2024 年 9 月 币工具 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 2024 年 10 月 回购操作工具 财政政策 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和 增加对消费品和机器设备的 2024 年 3 月宣布计 设备更新计划 需求。根据世界银行工作人 划,2024 年 8 月初 员估计,当财政乘数为 0.9 随着资金落地计划 时(世界银行,2022a),该 进展加快。 计划对 2024 年经济增长的促 进效应约为 20 个基点。 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 提高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 2024 年 10 月 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 心一级资本,具体操作 方式有待进一步发布 2024-2028 年,新增 10 提高预算透明度,降低短期 2024 年 11 月 万亿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内预算外债务违约的风险, 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但目的并非是释放重大刺激 措施 房地产政策 降低首付比例,降低个 支持住房需求,但居民信心 2024 年 9 月、2024 人住房贷款利率,降低 不足可能会削弱其影响 年 11 月 契税和房屋交易增值税 对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 推动存量住房去库存,但保 2024 年 9 月 比例提升到贷款本金的 障房收益率低6可能会降低地 100% 方国企响应政策的积极性 6 基于中国房地产信息网(通过 CEIC 访问)公布的 19 个一线和二线城市保障性住房租金和每平方米房价,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算,一线和二线城市保障性住房平均租金收益率约为 1.0%。 19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年底前,将“白名单”项 支持完成预售但未完工的房 2024 年 10 月 目的信贷规模提高至 4 屋修建,但商业银行的风险 万亿 规避可能会限制对此类贷款 的需求 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 推动存量住房去库存 2024 年 10 月 式,新增实施 100 万套 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地方政府被允许发行专 推动存量住房去库存。但由 2024 年 10 月 项债券,为土地储备以 于保障房回报率较低,预计 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 影响中等7 保障性住房提供资金支 持 这些政策措施部分缓解了近期国内需求的疲软态势,但 2025 年财政刺激的具体安排尚未公布。 为了支持明年的增长,当局承诺将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预算赤字、增加地方政 府专项债券限额和发行新的特别国债,同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年财政刺激计划的规 模和具体安排,预计将于 2025 年 3 月预算发布时公布。 中国政策制定者还宣布了几项长期措施来补充逆周期调控,具体细节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公 布。政策制定者承诺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更好地支持社会福利和消费,并将深化财税体制改 革,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财政资源。不过,为了提振居民和市场主体的信心,需要进一步明确 具体的政策措施。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并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中央政府已经推出了一项 10 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 的 8%)的债务置换计划,将在未来五年内用成本较低的预算内债券置 换预算外债务。 风险 上述经济前景面临的国内和外部风险都偏向下行。在国内,房地产低迷如果延续时间更 长,可能进一步抑制投资和地方政府收入。地方政府融资收紧继而可能导致财政政策执行 不力,阻碍经济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招聘减少可能使劳动力市场更为疲软,给消费 造成更大压力。从全球来看,贸易不确定性加剧可能给中国的出口带来风险。不过,随着 近期政策制定者出台指示, 2025 年的增速预测也存在一些上行风险。如果财政支出高于 预期,尤其是如果中央政府提供更多资金,可能会使经济增长高于基线预测。如果政府采 取果断政策行动来稳定房地产业,包括推动陷入困境的房企进行重组,可能会使房地产活 动的回暖早于预期。 新发行 5 至 10 年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利率约为 2.0%,高于上述估计的一线和二线城市保障性住房平均 7 租金收益率 1.0%。 20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政策考虑 中国的经济前景凸显了实施有针对性的短期政策干预以提振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在这个 过程中须避免任何可能加剧现有结构性失衡的措施。短期政策干预可以与长期目标相结 合,例如推动绿色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再平衡,进而提升消费能力。通过透明且可靠的前 瞻性指导来传达具体的政策信号,对于稳定市场情绪、恢复消费者信心以及支持平衡且可 持续的经济复苏具有关键作用。 进一步地,结构性改革对解决关键脆弱性和保证长期增长至关重要。虽然货币、财政和 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预计将为国内需求带来暂时性的小幅提振,但常规刺激措施不足以 维持更高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部分原因是长期因素,例如结构性低消费、房地产 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以及人口老龄化。因此,短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需要与结构性 改革相结合。 内需的持续增长要求开展两方面改革:一是更多地依靠消费来促进增长,二是改善营商 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的长期改善可以降低中国持续居高不下的家庭储蓄率(占可支配收 入的 38%)并促进消费(世界银行,2023)。鉴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不断递减,可 将更多财政资源转向社会性支出。近期政策制定者表示致力于重新平衡财政支出,以支持 社会福利和消费,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布。旨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解决要素市场扭曲和减 少监管不确定性的改革有助于恢复商业信心和私营部门投资,创造就业并推动居民收入增 长(世界银行,2023)。 为了恢复购房者信心,当局可以采取措施解决房地产融资机制的缺陷。开发商通过预售 已经卖出的房屋不能竣工交房,损害了人们对预售制度的信心。零售购房者要支付预付款, 这使他们暴露于与开发商相关的风险之下,而他们往往无法对这种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引 发消费者保护问题。对此有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一是禁止预付款制度,让开发商从能更 好评估风险的专业投资者那里筹集所有资金;或者可以规定预付款的限额,将其控制在房 产价格的一小部分以及开发商总借款的一小部分,从而降低购房者的风险暴露。公共和私 营部门合作建立一个专门的担保机制(类似存款保险)可以为预付款提供更有力的保护。 这些改革将加强消费者保护,鼓励开发商采用更加可持续的融资方法,重建人们对房地产 市场的信任。 另外,房地产业的持续复苏要求减少该行业的债务积压。由于未来住房需求的结构性下 降(世界银行,2023),房地产企业收入增长前景走弱,限制了它们的偿债能力。可以通 过积极使用破产框架来促进无存续能力的房企有序退出,而债务重组可以使有存续能力的 房企完成停滞项目并交房,还可能吸引新资本进入该行业。此外,还可以由专门的资产管 21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理公司利用其专业知识来处理房企或银行持有的不良资产,而高效、快速的债务解决方案 有助于将信贷资源重新分配给更有成效的用途。 在高额地方政府债务这个问题上,持久的解决方案要求通过财政框架改革来对债务置换 计划加以补充。债务置换尽管不一定能减少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负担(预算内和预算 外),但会提高或有负债的透明度并减少利息支出,从而降低地方政府的再融资风险。它 还可以延长贷款期限,缓解短期流动性制约。但是,如果中期不通过财政框架改革来配合 债务置换,地方政府的财政脆弱性可能会进一步积累。中国 2015 年地方债置换的经验表 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在置换后增加预算外借款。2015 和 2016 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 (对债务置换的影响进行调整之后)同比分别飙升 35%和 22%。 中期开展地方财政整顿有助于可持续地降低地方政府的财务风险。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 地方融资平台的重组以及出售有存续能力的平台资产来修复资产负债表,必要时还可以扩 大对破产框架的使用。此外,引入地方税种和充足的分类拨款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筹集投资 所需资金,减少对土地出让收入和预算外举债的依赖。当局表示有意实施财税改革,以增 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资源,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中央政府可以增加对地方的无条件转移支 付并使之可预测,这样地方政府就可以将转移支付视为自己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引入地 方税种,如经常性房地产税(在未来房地产市场稳定后的适当时机),并赋予地方政府在 特定税率范围内、以某些税种(如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征税的自由裁量权,可以进一步 增强地方政府的收入能力。 22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III. 专题:经济流动性与中国新兴中产阶层 在过去的成功基础上再接再厉,迎接下一个挑战 中国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过去四十年里,近 8 亿人摆脱了贫困, 仅中国就占了同期全球减贫成就的四分之三。与上几代人相比,今天的中国人更加富裕, 寿命更长、更健康,生活质量也更高。 将减贫的成功转化为促进经济向上流动的成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经济 向上流动是指所有公民的福祉持续改善,这需要经济增长,否则生活水平将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促进经济和社会流动的机会均等也有助于经济增长。机会均等可以提升人力资本 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更优化的人才配置。这将有助于将现有技术应用在经济发展中,同时 促进创新以拓展技术前沿,增强国家的增长潜力(世界银行,2024b)。 然而,中国必须应对这一挑战的大环境已不同于过去四十年经济转型期间的普遍情况。 首先,在经济快速扩张期的大部分时间不断加剧的不平等现象已有所缓解,但对于中国的 发展水平来说依然偏高。其次,中国的增长模式也在经历双重转型:一个是从出口导向的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内需和创新驱动的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另一个是从重度依赖煤炭的经 济模式向可持续、碳中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模式转型。第三,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 这有可能进一步抑制增长势头。 本专题研究了 2010 年至 2021 年期间中国的经济流动性问题,揭示出流动性的趋势、概况 和一些潜在驱动因素,通过分析提出一些对未来的政策启示。 衡量经济流动性 我们使用的流动性概念是代际流动性,即个人和家庭在一生或一代人期间的福祉改善。 具体而言,我们将流动性定义为在以下四个不同经济阶层之间的流动:低收入、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和高收入。我们使用 6.85 美元/天(2017 年购买力平价) 作为定义“低收入”人群 的临界值。世界银行将这一阈值作为比较各国进步情况的参考。在此基础上,采用 13 美 元/天的更高阈值 (2017 年购买力平价) 来区分那些不属于“低收入”但面临滑入低收入高 风险 (>10%) 的人群。这个人群被标记为“脆弱中产”。 最后,采用 25 美元/天的更高阈 值将脆弱中产以上的人群划分为“稳定中产”阶层(13 - 25 美元/天)和“高收入”阶层(>25 美元/天)8。 8 阈值的计算方法是采用 Lopez-Calva 和 Ortiz-Juarez (2014) 提出的“贫困脆弱性”方法和 Chaudhuri(2003 年) 的方法,从家庭之间的横截面变化估算福利水平的跨期变异性。采用以上方法,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 23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流动趋势和状况 在 2010 年至 2021 年期间,消费和居民生活水平强劲增长,促进了中国公民的向上流动。 在此期间,低收入人口比例从 62.3% 下降到 17.0%(图 11)。相应地,经济上有保障的中 产阶层人口比例从 9.8% 上升到 32.1%,而高收入人群的人口比例从 2.7% 上升到 12.7%。 图 11. 中国经济上有保障的中产阶层人口比例上升至 32.1% (不同经济阶层占人口的比例, 2010-2021 年) 100 2.7 3.1 3.8 4.9 5.8 6.7 7.9 9.1 10.4 9.8 11.6 12.7 9.8 11.2 90 13.4 16.2 18.6 20.7 80 22.5 23.7 25.7 26.6 25.2 27.3 27.1 32.1 70 28.8 31.9 60 33.5 占人口百分比 34.9 35.5 50 35.3 36.0 38.8 36.5 40 38.2 30 62.3 58.7 54.0 47.1 20 42.1 37.7 34.1 31.9 27.9 24.6 24.8 10 17.0 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来源:Montalva 和 Tiwari 的专著(即将出版)。 注:基础数据是从根据国家统计局分别提供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分组(二十等分)数据得出的综合消费分 布(参见世界银行贫困与不平等(PIP)网页,了解所用方法的详细信息)。 然而,很大一部分人口在经济上并没有保障。17%的人口仍然是低收入人群,而 38.2% 是 脆弱中产阶层——即高于 6.85 美元/天的标准但经济基础不够牢固、无法避免将来再跌到 此标准之下风险的人群。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稳定中产阶层规模的扩大也值得关注。尽管 2020 年略有下降,但 与世界任何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稳定中产阶层人口比例增长最快(图 12A)。2021 年, 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只有欧洲中亚地区的稳定中产阶层人口比例略高于中国。 查 (简称 CFPS,是北京大学开展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代表性调查) 的几轮调查数据计算出阈值。阈值经 过校准,以使 CFPS 数据与通过中国国家统计局给世界银行提供的城市和农村分组(二十等分)数据得出 的综合消费分布之间的每个经济阶层的占比相匹配。参见世界银行贫困与不平等(PIP)网页和 Montalva 和 Tiwari 的专著(即将出版)了解这种合成分布计算方法的详细信息。 24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鉴于中国人口众多,其中产阶层的规模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都是庞大的。在东亚太平洋地 区,中国稳定中产阶层的占比高达 78%(图 12B)。如果将中国稳定中产阶层单独列算, 其规模相当于世界人口第三大国。 图 12. 中国的稳定中产阶层占东亚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稳定中产阶层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A. 从全球角度中国稳定中产阶层的增长 B. 东亚太平洋地区国家收入阶层的人口占比 (2018 年)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除中国外) 中国 100 1.4 1.6 2.3 1.0 0.8 0.9 2.2 0.9 2.5 0.2 4.8 2.1 0.7 8.1 欧洲和中亚地区 3.4 1.6 3.8 4.8 0.3 占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人口的百分比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4.6 3.0 5.4 5.9 5.5 5.2 8.2 4.4 3.1 4.6 南亚地区 80 4.4 2.7 中东和北非地区 12.9 10.0 2.2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24.3 40 世界 60 占人口百分比 30 40 77.8 75.7 67.8 72.1 54.9 20 20 10 0 总人口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0 中国 印尼 菲律宾 越南 泰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缅甸 马来西亚 老挝 蒙古 其他 来源:中国的数据来自 Montalva 和 Tiwari 的专著(即将出版)。东亚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家的数字是采用 Kwah、Montalva 和 Tiwari 同一专题的地区专著(即将出版)的方法计算得出的。 注:右图中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 和国、蒙古及 “ 其他 ” 类别,其他类别综合了柬埔寨、斐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基里巴斯、马绍尔群 岛、瑙鲁、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东帝汶、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和萨摩亚等国的人口。对 于 2018 年调查数据缺失的国家,采用了插值和外推估计值。对于贫困率数据审查较严的柬埔寨,平均收 入阶层占比是估算的。 在 2010-2021 年期间,城乡地区的低收入人口比例都出现大幅下降。农村地区的低收入人 口比例从 2010 年的 86.1% 下降到 2021 年的 25.4%,同期城市地区的低收入人口比例从 37.8% 下降到 12% 左右(图 13)。尽管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相对降幅相似(约 70%),但 与城市 26 个百分点的降幅相比,农村的绝对降幅更大,为 61 个百分点9 。城市的低收入 人口基数要低得多,因此下降空间也比较有限。但农村的绝对降幅也反映出中国在推动提 高农村收入、消除极端贫困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所做的一致努力。这些努力包括提高 农业生产率、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就业供需对接等措施 (世界银行,2022b)。 9 这里需要做一个重要提醒。2013 年由于抽样框架调整,以实际居住地而不是户籍所在地为准,造成住户调 查的可比性中断,尤其可能会影响城乡地区随时间推移的比较。读者在解读调查结果时须牢记这一提醒, 当然还要注意,在对 2014 至 2020 年期间进行分析时,结论在性质上大致相似。 25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 13. 城乡地区经济流动性 (不同经济阶层的人口比例,2010-2021) 100 0.8 1.5 3.2 2.6 4.9 4.6 7.2 9.4 10.4 15.4 17.5 13.9 17.2 22.4 80 28.8 28.2 33.9 40.3 37.9 60 占人口百分比 40.4 47.3 86.1 37.5 40 33.0 62.5 32.7 20 42.6 37.8 25.4 24.9 17.7 12.0 0 2010 2014 2018 2021 2010 2014 2018 2021 农村 城市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来源:Montalva 和 Tiwari 的专著(即将出版)。 注:基础数据是从根据国家统计局分别提供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分组(二十等分)数据得出的综合消费分 布(参见世界银行 PIP 网页了解所用方法的详细信息)。 在中国,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更富裕,但有迹象表明跨空间共同富裕的工作在持续推进。 2010 年城市低收入人口占中国低收入人口的比例为 30%,2021 年上升到 44%。2010 年城 市占中国稳定中产人口的比例为 86.3%,2021 年下降到 73.8%。这意味着 2021 年城市的 富裕程度低于 2010 年。10 高等教育一直是通往稳定中产阶层的门票。教育与中国经济向上流动的前景密切相关。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处于经济阶梯的上层,而几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更有可能留在 经济阶梯的下层。大学以上学历人群最有可能属于稳定中产阶层或高收入人群 (70%)。 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这种可能性会逐渐下降(图 14A)。在占 25-64 岁人口 27% 的 文盲或半文盲人群中,属于稳定中产阶层或高收入人群的概率仅为 19.9%。相似地,小学 以下学历人群中每 5 人就有 4 人可能属于低收入群体或脆弱中产。 在过去十年,城市人口比例从 49.2% 上升到 61.2%。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造成这种增长的原因之一, 10 而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部分农村地区开始被吸纳进不断扩张的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农村 最贫困的家庭迁移到城市,或者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农村地区比国内其他农村地区更贫困,这些结构性变化 可能也在降低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富裕集中度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26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然而,教育并不是向上流动的唯一门票。许多高中以下学历的人进入了稳定中产和高收 入阶层。这与中国增长过程创造的各种机会是一致的。受过有限正规教育的劳动者不仅成 为了生产率更高的农民(原因是与市场和技术的联系更紧密),而且也能在流水线、工厂 车间和建筑工地找到工作,因为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创造了大量此类低技能工作。利用 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工业化战略意味着高等教育并不是向上流动的必要条件。 图 14. 2018 年按教育和工作类型划分的经济流动性前景 A. 高等教育是向上流动的门票,但不是唯一的门票 B. 工薪阶层在稳定中产和高收入阶层中占比最大 100 4.7 100 5.9 8.3 14.5 17.3 15.2 28.8 21.4 30.6 80 80 43.8 26.4 11.5 59.3 32.4 8.6 60 16.5 占人口百分比 占人口百分比 60 37.8 6.6 19.9 39.5 38.9 23.0 39.0 40 6.0 25.6 17.0 40 3.2 35.0 22.0 3.6 20 11.3 28.5 20 42.3 6.0 3.2 22.1 22.0 3.0 33.3 3.7 9.4 26.3 0 18.1 8.5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0 公共部门正式工资收入者 公共部门非正式工资收入者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 私营部门正式工资收入者 私营部门非正式工资收入者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个体经营者(高中及以上学历) 个体经营者(初中及以下学历) 来源:Montalva 和 Tiwari 的专著(即将出版)。这些概况基于 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的数据。 注:就受教育程度而言,样本包括 25 至 64 岁的个人。教育的边际分布如下:文盲或半文盲 16% ,小学 18%,初中 32%,高中或职高 17%,大学以上 17%。就工作类型而言,样本进一步限制为 25-64 岁的在职职 工。公共部门职工包括直接为政府、政党或人民组织、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公共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而 私营部门职工包括为私营企业(内资或外资企业)以及个人或家族企业工作的人员。享受任何类型的保险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或生育保险)或参加缴费型养老保险的人员被视为正式职工。 工薪阶层占中国稳定中产阶层的将近 63% ,这说明这些工作是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62.6% 的稳定中产阶层和 71.2% 的高收入人群属于工薪阶层(图 14B)。相比之下,低收 入人群中的大多数 (65.3%) 是自由职业者。具体到公共部门的工作,对比更加明显: 31.7% 的高收入阶层从事某种形式的公共部门工作,而低收入人群仅占公共部门职工人数 的 6.7%11。另一方面,自由职业者更有可能属于低收入或脆弱中产类别。 经济流动性与跨空间流动性密切相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同样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型齐头 并进,城市人口从 1980 年的 2 亿人到 2020 年增加到 9 亿人,增长近四倍。尽管户籍制度 可能会限制流动人口在就业地享受社保、医疗、教育等关键公共福利的机会(这些福利不 是与就业地而是与出生地捆绑),但城乡工资差距足以抵消迁移的代价。流动人口利用城 市和沿海地区新的就业机会,能够获得比在乡村更高的收入,他们的汇款不仅帮助了自己 公共部门职工包括直接为政府、政党或人民组织、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公共机构等工作的人员,而私 11 营部门中包括为私营企业(内资或外资企业)以及个人或家族企业工作的人员。 27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的家人在经济阶梯上攀升,也通过间接振兴当地经济帮助了全村人(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2022)12。 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情况明显好于留守人群。在城市地区各种类型的流动人口中,平 均来看,成功转成本地户口或来自其他城市的城市户籍流动人口比本地城市居民具有更好 的流动性前景13。那些迁到不同城市的城市户籍人员(城市间流动人口)很可能是那些有 经济能力迁移的人,而迁移使他们能够利用比出生地更好的经济机会。能够转成本地户口 的迁移人员可能是长期定居的流动人口或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职工,一些城市放宽了对这 部分人的户籍限制。相比之下,在所有城市居民中,农村户籍的城市流动人口向上流动的 前景最差,但他们进入稳定中产或高收入阶层的几率优于农村留守人员。 向上流动的未来之路 展望未来,教育在决定经济向上流动的前景方面可能会起到比过去更大的作用。虽然正 规教育或高等教育过去可能不是攀登经济阶梯的先决条件,但将来未必如此。中国过去经 历的经济转型模式是,许多农民、工厂工人、建筑工人和小企业家基本上通过边干边学, 能够主要从原地提高生产率中受益。然而,随着经济越来越依赖于高价值服务以及知识和 创新,对来自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和推理、适应性、沟通和协作等通用 技能的需求可能会更大。 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格局下,低学历、尤其是城乡差距,可能会剥夺很大一部 分人口向上流动的机会。根据 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 CFPS ),工作年龄成年人 (25-65 岁)中的高中学历占比 28.9%,低于目前的高收入国家 (78%)、晋升高收入国 家时的高收入国家 (72%) 和目前的中等收入国家 (36%)(Li 等人,2017)。政府的 一致努力,包括在 2018 年之前的十年间将教育支出提高一倍,有助于缩小这一差距。年 轻人群(25-44 岁)的受教育程度 (46.2%) 明显优于中老年人群 (21.6%)。然而,城 乡差距依然存在。在青年劳动力群体(25-44 岁)中, 41% 的城镇职工受过大学教育,而 70%以上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仍在高中以下(图 15)14。如果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缩小,将使 未来完成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人数增加 3400 万。 12 Du、Park 和 Wang (2005) 记录了流动人口家庭的人均收入比非流动人口家庭的人均收入高出 13.1%。 还有证据表明,流动人口的收入对乡村经济具有溢出效应,有可能是通过增加对非农业大宗商品的需求。 de Braw 和 Giles (2018) 发现,在 1995 年至 2002 年期间,乡村人口外流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贫困家庭的 消费就会增加 10%。 13 转成本地户籍的城市地区流动人口是指出生地与居住地不同,但户口与居住地对应的人员。城市户籍地 与居住地不同的流动人口据推断为从其他城市地区迁移来的人员(城市间流动人口)。出生地和户籍地与 居住地对应的人员被视为本地人。. 14 教育质量的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差距。Rozelle 和 Hell (2020)。 28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 15. 年轻人群比中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更高,但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100 0.8 11.7 8.9 10.2 80 14.1 40.6 18.3 28.4 占人口百分比 60 41.5 32.8 21.1 28.3 40 20.9 19.9 28.7 20 33.7 17.9 12.7 7.2 0 2.4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25-44 岁 45-64 岁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 来源:Montalva 和 Tiwari 的专著(即将出版)使用 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 注:25-64 岁成年人的受教育程度。 健康冲击是家庭经济脆弱性的根源,也可能成为向上流动的严重障碍。在中国家庭追踪 调查 (CFPS) 中,12.8%的受访者自己表示健康状况不佳。同一统计总体中 26.5% 的受 访者报告说健康状况较上年有所下降,这个比例比上个比例高出了一倍多。约 8.4% 的受 访者报告说在接受调查的最近两周内出现了一些身体不适或疾病。最后,农村地区健康状 况不佳的发生率普遍高于城市地区。从事正规白领工作的职工在劳动合同里可能有病假规 定,而对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来说,健康冲击可能会直接导致收入损失。即使没有危 及到家庭的整个生计,但如果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医疗费,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冲击可能也意 味着对家庭预算的巨大冲击。 在过去二十年里,政府加强了防范健康冲击的财政保障。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 的 数据显示,约 90% 的人口参加了某种类型的健康保险,要么是公共健康险,要么是私营 健康险15。城镇职工医保在居住在城市、有正规工作且比较富裕的人群中更为普遍。例如, 城市地区近 60% 的高收入人群通过城镇职工医保获得健康保险。相比之下,在城市地区 的低收入人群中,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率约在 10%左右(图 16A 和 B)。财政补助的城 乡居民医保向城镇职工医保未覆盖的人群提供保险,弥合了这一缺口。大约 90% 的农村 低收入人群和近 80% 的城镇低收入人群依靠城乡居民医保提供的财务保障。在农村地区, 即使是在稳定中产阶层和高收入群体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人依赖城乡居民医保。 15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 年的医保参保率达到 95%以上。 29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图 16. 扩大城乡居民医保帮助将健康保险提升到接近全民覆盖的水平 A. 城镇职工医保 B. 城乡居民医保 60 100 农村 农村 城市 城市 80 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家庭占比 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家庭占比 40 60 40 20 20 0 0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低收入 脆弱中产 稳定中产 高收入 来源:作者使用 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 。 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的福利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城乡居民医保的自费和自付额 更高,住院报销比例仅为费用总额的 50%,门诊报销比例更低,而且医保基金报销额(相 对于自付费用)还有封顶线,因此,在重症情况下,家庭必须自掏腰包支付大部分医疗费 用(Yip 等人, 2023)16。尽管在扶贫攻坚战中纳入低保的人员可以获得医疗救助,但许 多低收入人群(根据本文定义)远高于低保门槛,因此在遭遇疾病、事故等健康冲击时会 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Yip 等人,2023)。在城市低收入家庭中,户主参加城镇职工保险 的家庭与未参加城镇职工保险的家庭相比,就医费用在预算中的占比相差约 4 个百分点。 由于低收入群体中很少有农村家庭能够参加城镇职工保险,因此很难进行统计上的稳健比 较,但对于其余三个群体(脆弱中产、稳定中产和高收入群体),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 的就医费用支出比例高于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也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灾难性卫生支出 标准17。 中国家庭的高预防性储蓄率说明,现行社保制度可能无法提供足以抵御冲击的保障。中 国已经为最贫困人群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福利。有证据表明,如果计算家庭本身为获得部分 教育和医疗福利而向财政系统缴纳的税款、社保费和使用费时,这些福利显然也是累进的 ——即为最贫困家庭提供最大的价值(Lugo 等人,2024)。然而,向最贫困阶层提供的 绝大部分福利是采取公共教育和卫生服务的形式。如果不计算这些“实物”福利(家庭无法 将其货币化),只关注现金或类现金财政投入余额,那么净福利在整个分配过程中的累进 性就会略有降低且只对收入分配中最低两档的家庭有利。这意味着,考虑到缴纳的税款和 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是中国主要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 16 Yip 等人(2023)在计算中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使用 25% 和 10% 的阈值得出灾难性卫 17 生支出的发生率分别为 4.7% 和 21.7%。也就是说,2018 年中国 21.7% 的家庭(采用来自 CHIP 数据的估计) 医疗费用支出占其预算总额的 10% 以上。从 CFPS 数据分析中得出的数字相似。这远高于使用相同阈值的 全球平均水平,即根据《全球卫生领域财务保障监测报告》分别为 3.8% 和 13.2%。 30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社保费,中国目前的社保制度仅向部分最贫困的家庭提供了正向净值。中国家庭的高预防 性储蓄率则可能是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有限的情况下,为应对预期(例如子女教育、退休) 和意外(例如健康、就业)冲击,维护财务稳定和提供经济缓冲所做出的集体努力(尽管 是在私人层面进行)的表现。 政策方向 随着中国努力巩固减贫成果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每个人提供经济机会攀升经济 阶梯,确保向家庭提供充分保障降低经济脆弱性,这是需要推进的两条重要战线。报告中 所做的分析特别指出了四个领域:教育、医疗、社保和户籍限制。 缩小城乡地区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程度差距,对于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至关重要。城乡 之间以及农民工子女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巨大差距,意味着大量人力资本积 累的潜在损失。拓宽职业技术教育渠道,为许多不一定想走学术道路的学生提供了一条重 要途径。但是,虽然一些试点取得了成功,但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偏低( Rozelle 和 Hell,2020)。提高早期儿童教育质量,通过基础教育系统对可能需要补课的弱势儿童给 予帮扶,扩大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提供助学金的范围,逐步取消大学以下教育的学杂费,这 些都是缩小差距和提升中国未来劳动力素质的一些方法(Rozelle 和 Hell,2020)。其中 一些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在过去十五年,中国将教育支出增加了一倍多, 但 2018 年约占 GDP 的 3.6%,仍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教育支出占比(GDP 的 4.5%)。 为了降低家庭面对健康冲击的脆弱性,政策可以针对性地降低成本和缩小两种社保之间 的差距。许多低收入和脆弱中产家庭依赖财政补助的居民医保提供的保险。居民医保提 供的财务保障有限,因为很多成本要素被排除在外。这使许多家庭面临灾难性卫生支出的 风险。此外,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是并行存在的。合并两种医保,实现待遇平等,将是迈 向全民健康覆盖的关键一步,也会由于国家层面的风险聚合而降低保险风险。为了实现这 一目标,中国可能需要增加卫生财政支出,并通过激励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低成本、高 效益和结果导向的服务,加强守门人制度,解决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带来的低效 率问题。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将会有助于增强人口的经济保障。中国在实现经 济向上流动方面的强劲表现,建立在数十年来稳健创造就业机会的基础上。就中国目前的 发展水平而言,加强社会保障将是降低脆弱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几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 点。首先,在扩大社保覆盖面和提高待遇水平、尤其是现金救助方面都有充足的空间。目 前虽有约 14%的家庭享受某种类型的社会救助,但作为中国主要现金转移支付机制的低保 仅覆盖了总人口的 4%。典型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现金转移支付覆盖率达到 17.6%,主要 覆盖因年龄或残疾缘故无法就业的家庭,相比之下中国的覆盖率并不高。第二,养老金将 成为向老龄化人口提供社会保障的一个关键手段。然而,那些居民保险的参保人员必须依 31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靠显著偏低的福利待遇(平均是城镇职工保险待遇的十分之一)勉强过活。缩小养老金覆 盖率差距,提高居民社保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有助于缓解经济焦虑。第三,在疫情期间扩 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纳入城市农村工的临时措施,可以考虑改为永久性的。 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提供与本地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劳动者进一步流 动,提升经济向上流动性。中国的户籍制度在助力国家管理经济转型带来的复杂空间转 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对于提高人力资本的空间配置效率,让仍 属于低收入或脆弱中产的亿万民众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至关重要。改革的紧迫性已得到政 策制定者的认可。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包含了社会保障及其他服务与户籍脱钩的多项措施。 例如,迁到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现在能够在工作地享受社保福利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 宣布的措施还包括推进医保基金省级统筹。这些都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步伐,但仍不足 以形成中央主导的全面放开户籍制度的努力。 例如,有人指出,中国避免了“城市化的常见弊病,如城市贫困、失业和肮脏”(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 18 究中心,2014)。 32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参考文献 Banker, Rajiv, Danlu Bu, and Mihir Mehta. 2016. Pay gap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 Abacus. 52 (3): 501-31. September. de Brauw, Alan, and John Giles. 2018. “Migrant Labor Markets and the Welfar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Evidence from China.” World Bank Economics Review 32 (1): 1–18. Chaudhuri, Shubham. 2003.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concepts, empirical methods and illustrative example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56. Du, Yang, Albert Park, and Sangui Wang. 2005. “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 (4), 688-709 Faleye, Olubunmi, Ebru Reis, and Anand Venkateswaran. 2013. The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CEO –employee pay ratio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37(8):3258-72. August. Hell, Natalie, and Scott Rozelle. 2020. Invisible China: How the Urban-Rural Divide Threatens China’s Ris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 Hongbin, Prashant Loyalka, Scott Rozelle, and Binzhen Wu. 2017. “Human Capital and China’s Future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1 (1), 25-48 López-Calva, Luis, and Eduardo Ortiz-Juarez. 2014. A vulnerability approach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12, 23-47. Montalva, Veronica, and Sailesh Tiwari. forthcoming. “Common Prosperity, Economic Mobility and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Shi, Li, and Xiuna Yang. 2023. “Middle Income Group and Common Prosperity”, unpublished mimeo [translated] World Bank. 2022a. China Economic Update: Navigating Uncertainty – China’s Economy in 2023.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__________. 2022b. China Country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__________. 2023.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Economic Update: Services for Development. Octobe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__________. 2024a.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Jun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__________. 2024b. The Middle-Income Trap.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24.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ld Bank Group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4. Urban China: Toward Efficient,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__________. 2019. Innovative China: New Drivers of Growth.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__________. 2022. Four decades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Drivers, insights for the world, and the way ahead.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33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Yip, Winnie, Hongqiao Fu, Weiyan Jian, Jue Liu, Jay Pan, Duo Xu, and Tiemin Zhai. 2023.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in China Part 2: Addressing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8(12), e1035-e1042. 34 中国经济简报 – 2024 年 12 月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