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Bank Office, Beijing 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 www.worldbank.org/china www.shihang.org/china 88538 中国经济简报 专题: 中国粮食消费结构的转变—对国内供给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2014 年 6 月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update provides an update on rec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and policies in China, and presents findings from ongoing World Bank work on China. The update was produced by a World Bank team consisting of Karlis Smits (Senior Economist), Bingjie Hu (Economist), Binglie Luo (Research Assistant), Tony Ollero (Economist), and Ekaterine Vashakmadze (Senior Economist) with support from the China country team, and under the overall guidance of Klaus Rohland (Country Director), Sudhir Shetty (Sector Director), Bert Hoftman (Regional Chief Economist), and Chorching Goh (Lead Economist). A box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was prepared by Jingyi Jiang (World Bank consultant). A special topic on food security was drafted by a team led by Ulrich Schmitt (Senior Economist) and is based on a recently published study Urban China. Extensive comments are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from Nikola Spatafora and Philip Schellekens. The team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Tianshu Chen, Li Li, Yan Wang, and Lin Yang for support 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is report. The finding, interpretations, and conclusions expressed in this report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Executive Directors of the World Bank or governments they represent. This report takes into account information available up to end of May 2014. Questions and feedback can be addressed to Li Li (lli2@worldbank.org) 概 要 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逐步放缓,反映出持续的结构性转型。2013 年产出增长 7.7%,这 与 2012 年持平,而且超过了政府所设 7.5%的指导性目标。稳定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 2013 年年中出台的稳增长措施的效果。尽管如此,随着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供给方面继 续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在需求方面继续从投资转向消费,加之抑制信贷快速增长的措施 开始发挥作用,近期的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过去几十年的水平。到目前为止,增速放缓对 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还相对较小。这与从资本密集型的工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结 构性转变有关。 结构调整并非一帆风顺,而且各季度产出增长的情况仍然波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 种波动性反映了结构性趋势同政府采取的短期需求管理措施之间的紧张关系。第一季度出 现的增速放缓反映出之前稳增长措施的效果式微,外部环境低迷以及信贷收紧(尤其是对 于房地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近几个月,包括工业产出在内的经济活动开始出现加速的 迹象。近期的加速预计将会持续到接下来的两个季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的稳增长 措施的效果,较强的消费增长以及外需的恢复。 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中期来看将继续放缓,而且结构性调整将变得更加明显。中国的经济 增速预计从 2013 年的 7.7%小幅下降到 2014 年的 7.6%和 2015 年的 7.5%。计划之中的投资 增速放缓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消费增速的逐步上升所抵消,而消费受到家庭收入增长的支撑。 全球经济复苏的根本性动力仍在,应该可以为中国净出口的增长提供有利的条件。但是, 就国内而言,信贷增长逐步放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预计将使经济承压。 有序和渐进的调整仍然面临一些风险。可能导致出现无序调整的主要渠道同下述因素相 关:(1)地方政府融资如果出现无序的去杠杠化,可能会引发投资增速的急剧下滑;( 2) 有些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如果出现融资成本突变,可能会导致经济活动大幅减少。还 有一个方面的风险是,如果发达国家的复苏势头减弱,那么所预计的净出口的复苏将不会 出现。在应对这些风险方面,中国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且这些调整应该会是有序的, 结构性调整应该会是渐进的——但无法完全排除经济体中积累的各种失衡导致出现急剧调 整的情况。 要应对中期的金融风险,需要进行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改革。首要任务是要对信贷的快速 增长加以有效的管理,包括缺乏有力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其次是要对预算外及准财政平 台的大量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逐步的、有序的去杠杆。要以可持续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需 要在金融部门及财政政策方面进行改革。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有可能对短期的经济增长造成 影响。因此,应该配套地推行一些短期内有望促进经济增长的改革,譬如促进竞争、降低 行业准入壁垒的措施,以及减轻企业行政负担的措施。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1. 近期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的继续,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逐步放缓 2013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保持强劲,但增速继续逐步放缓。全年经济增长率稳定在 7.7%, 这与 2012 年持平,超过了政府 7.5%的指导性目标。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十年平均年增长 10%左右的水平降下来,反应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构性转型。中国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 费和从工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在持续,但挑战仍然存在,而且调整的进程较缓慢。受到 2013 年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上升的影响,投资又回归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季度的经济增长也变得波动性更大,显示结构调整并不顺利。2013 年上半年经济出现 放缓, 这主要是与内需的弱化有关,但着重于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支出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税 收激励的稳增长措施,推高了当年下半年的增速。受益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上升, 投资回归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的减弱,中国的经济 增长势头开始再次放缓。年同比经济增速从 2013 年第四季度的 7.7%(季度环比为 1.7%) 减缓至 2014 年第一季度的 7.4%(季度环比为 1.4%)。 近期月度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已经企 稳,而且经济增长势头有望在 2014 年第二季度加速。 2014 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势头的放缓主要是因为工业活动减弱,投资增速放缓,以及 国际收支余额转差。就需求而言,净出口 仍然在拖经济增长的后腿,第一季度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度为负的 1.4 个百分点。总资本形成继续放缓,第一季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仅为 3.1 个百分点,与之形成对照的是 2013 年全年这一数字为 4.2 个百分点(图 1.1)。由于需 求疲弱,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当季有所放缓,但农业出现小幅的改善。 图 1.1:经济增长势头放缓主要是由工业活动减弱,投资增速放缓以及净出口下降所导致 从支出方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进行分解 从生产方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进行分解 16 16 14 14 12 12 Percentage points of GDP 10 Percentage points of GDP 10 8 6 8 4 6 2 4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 -2 Q1 -4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6 Q1 Net exports Gross capital formation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industry Tertiary industry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注:工业是指包括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第二产业,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 就供给而言,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继续从制造业为基础转向以服务业为基础。2013 年, 从占 GDP 比重和对 GDP 增长率的贡献度二者而言,服务业都超过了工业成为增长的主要动 力。据估算,2013 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 3.7 个百分点,而工业为 3.6 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继续从以制造业为基础转向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这一趋势预计 1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将会保持。农业和采矿业继续得以强化,这得益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与农业机械化有联 系),但农业对于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关于农业生产性质的变化,请参见本报告 的专题“中国食品消费模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多方面的,反映在所有主要行业的工业活动均放缓:采矿业、制造业、以及 电力、燃气和水生产。工业产出的年同比增长从上一个季度的 10%放缓至 2014 年第一季度 的 8.8%,而且仍然是国有企业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三月份,国有企业的增加值仅为 4.5%, 而民营企业为 11.7%。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下降加大(从 2013 年第四季度的-1.4%到 2014 年 第一季度的-2.0%),显示工业活动进一步弱化,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其生产者价格的通 缩压力还是很大的(图 1.2)。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 26 个月负增长,显示由于需求疲弱和 供给过剩,实体经济继续面临通缩的压力。高频数据显示工业活动有小幅上升。四月份工 业生产经过季节性调整的年化增长率为 10.3% ,相比于二月份的 7.6%有明显上升。 图 1.2:工业活动有所弱化,但近期数据显示开始上升 工业增加值,2011 年 2 月- 2014 年 4 月 生产者价格指数,2011 年 4 月- 2014 年 4 月 18 10 16 8 14 Producer Price Index (percent) 6 12 Percent 10 4 8 2 6 0 4 Jan-12 Jan-13 Jan-14 Jul-11 Jul-12 Jul-13 Apr-11 Oct-11 Apr-12 Oct-12 Apr-13 Oct-13 Apr-14 2 -2 0 -4 May-11 May-12 May-13 Feb-11 Feb-12 Feb-13 Feb-14 Aug-11 Nov-11 Aug-12 Nov-12 Aug-13 Nov-13 -6 All industry Light industry Seasonally adjusted annual rate Year on year Heavy industry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除了从工业向服务业的结构性转型,行政上的收紧和投资的下降使得第一季度与房地 产相关的活动明显回落,导致建筑业活动放缓。信贷市场的收紧,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导 致第一季度房屋开工急剧下滑(年同比下降 27%)——尽管这出现在 2013 年第四季度大幅 上升 28%之后(图 1.3)。这种下滑拖累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中国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 放缓很可能在今后几个月继续抑制房地产业。月度数据显示住宅价格的放缓主要来自于中 西部地区二线城市的弱势。 2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1.3:房地产出现房屋开工的急剧下降和房屋价格上涨的放缓 融资来源和住宅开工的季度年同比增长率(%) 城市的住宅价格年同比变化(%) 40 25 30 20 20 15 10 10 Percent 5 Percent 0 2011 2011 2011 2011 2012 2012 2012 2012 2013 2013 2013 2013 2014 0 -10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Jan-11 Jan-12 Jan-13 Jan-14 Apr-11 Jul-11 Apr-12 Jul-12 Apr-13 Jul-13 Apr-14 Oct-11 Oct-12 Oct-13 -5 -20 -10 -30 -15 -40 Domestic loans Foreign investment -20 Self-raised Other Min Max Mean Housing starts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在需求方面,国内结构调整仍然非常渐进。中国正在缓慢地调整内需增长来源的结构, 以及增加消费;2013 年消费保持了强劲的增长:零售额增长 13.1%(2012 年为 14.5%), 汽车销售上升 15.7%(2012 年为 6.9%)。中国在 2009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2 年进一步领先于美国这一之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当年中国的汽车销售量为 1800 万,而 美国为 1560 万。批发商品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零售商品(包括家用电器和家具)继续增长。 不过,2013 年最终消费对 GDP 增长率的贡献度要低于总的资本形成,这与 2011 年和 2012 年的情况相比是一种逆转(参见图 1.1)。 消费增长保持强劲。第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 5.7 个百分点。城镇消费支出 的年同比增速从 2013 年第四季度的 9.5%上升到 2014 年第一季度的 9.9%。月度数据显示消 费保持强劲。四月份,实际的零售增长年同比为 10.9%。互联网商业的重要不断提升——国 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大规模网上零售的数据,第一季度为 815 亿元人民币,比 2013 年第一 季度上升 51.7%。 2013 年年中出台的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中心的稳增长措施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但随着 投资再次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也放慢了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的主要投资指标为固 定资产投资,这是一个包括土地出让和购买二手资本在内的全面指标,这一指标 2013 年的 增长率为 19.6%,较之 2012 年的 20.6%稍有下降(图 1.4)。这种下降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投 资下降(从 2012 年的 22%下降到 18.5%)。不过,由于在高速铁路方面增加的投资抵消了 其他方面资本支出的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从前一年的 12.9%上升到 16.9%。2013 年房地产投 资也从前一年的 16.2%上升到 19.8%。 随着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减弱,2014 年一季度投资增速放缓。2014 年第一季度,固定 资产投资名义值增长 17.6%,相比 2013 年第三季度推行稳增长措施时 20.4%的水平有缓步 的放慢。同期基础设施投资的贡献度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情况的收紧使得房地 产投资受到抑制,2014 年第一季度的年同比增长率仅为 15.2%。 3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1.4: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强劲 各行业名义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同比增长率 各基础设施行业对名义投资年同比增长的贡献度 季度数据 季度数据 25 6 5 20 4 15 3 Percent 2 Percent 10 1 5 0 2012 2012 2012 2012 2013 2013 2013 2013 2014 -1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0 2012 2012 2012 2012 2013 2013 2013 2013 2014 -2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5 -3 Manufacturing Infrastructure Real estate Other Transport Utilities Water and environment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在高度杠杆化的经济中,尽管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但信贷增长放缓 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但由于行政监管的强化收紧了信贷增长,信贷刺激作用在弱化。 广义货币(M2)的增速保持强劲,而且当局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放松流动性。M2 的年同比增 长率从三月份的 12.1%上升到四月份的 13.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年同比增长率从 2012 年的 19.4%下降到 2013 年的 17.8%。银行本外币贷款的增长率从 2012 年的 14.1%回落 至 13.5%。但是,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相关的信贷产品继续大幅上升(图 1.5),2013 年增 长 31%。影子银行贷款在 10 年前还几乎不存在,而目前已经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四分之一。 今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估算存量)的年同比增速进一步放缓至 16.2%,其中银行贷 款的年同比增速进一步下降到 13.2%。随着当局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收紧非银行贷款的增长, 影子银行的年同比增速也放缓至 24.8%。信贷刺激作用的弱化制约了投资。全球经济危机以 来,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这种趋势在 2008 年之前 不曾出现过。 4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1.5: 信贷刺激作用的弱化制约了投资 融资总存量的各季度年同比增速及其构成,以及 融资总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各季度年同比增 M2 的季度年同比增速 速 40 40 35 35 30 30 25 25 Percent Percent 20 20 15 15 10 10 5 5 0 2005 Q1 2005 Q3 2006 Q1 2006 Q3 2007 Q1 2007 Q3 2008 Q1 2008 Q3 2009 Q1 2009 Q3 2010 Q1 2010 Q3 2011 Q1 2011 Q3 2012 Q1 2012 Q3 2013 Q1 2013 Q3 2014 Q1 0 2005 Q1 2005 Q3 2006 Q1 2006 Q3 2007 Q1 2007 Q3 2008 Q1 2008 Q3 2009 Q1 2009 Q3 2010 Q1 2010 Q3 2011 Q1 2011 Q3 2012 Q1 2012 Q3 2013 Q1 2013 Q3 2014 Q1 Post-global crisis Fixed asset investments Bank loans Nonbank loans Other M2 Aggregate financing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尽管信贷总量的增长开始放缓,但经济的杠杆率仍然很高。2013 年银行贷款余额达到 GDP 的 135%,相比 2007 年 105%的水平大幅升高。如果看口径最大的信贷指标,即社会融 资规模存量,那么债务的上升更为迅猛,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从 2007 年占 GDP 的 124%上升 到 2013 年的超过 200%的水平。企业债务占 GDP 比重大约为 125%,是亚洲国家中最高的之 一。家庭债务占 GDP 比重稍高于 20%,相对较小。尽管当局有意限制,但过去几年难以抑 制信贷的增长,从而导致一些金融失衡的问题。 保持高杠杆的经济体的稳定与限制信贷的过度增长间两难权衡,使得流动性管理的挑战 性很大。中央银行限制高风险贷款及信贷产品创造的措施使得 2013 年 6 月和 12 月银行间 利率飙升,这种情况在 2014 年 1 月和 2 月再次出现(图 1.6)。 2014 年 1 月,中央银行通 过及时的流动性注入和沟通其政策意图,应对银行间市场的焦虑。3 月和 4 月,银行间利率 相对比较稳定。 5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1.6:中国经济仍然有很高的杠杆率,但中央银行的干预有助于稳定银行间利率的波动 性。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及其构成(占 GDP 的百分比) 银行间利率及央行的流动性注入(周平均) 250 7 500 400 6 200 300 5 200 Percent of GDP RMB billions 150 100 Percent 4 0 3 -100 100 2 -200 50 -300 1 -400 0 0 -500 2005 Q1 2005 Q3 2006 Q1 2006 Q3 2007 Q1 2007 Q3 2008 Q1 2008 Q3 2009 Q1 2009 Q3 2010 Q1 2010 Q3 2011 Q1 2011 Q3 2012 Q1 2012 Q3 2013 Q1 2013 Q3 2014 Q1 SHIBOR one-week rate (LHS) Bank loans Nonbank loans Other Open market operations: Funds injected (net) (RHS)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尽管基础货币增加,但 2013 年通货膨胀趋稳而且通胀压力受到抑制。消费者价格指数 的年通货膨胀率从 2012 年的 2.7%小幅下降至 2013 年 2.6%,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食品价 格的上涨放缓1。由于食品价格上升的放缓,2014 年第一季度的消费者价格通胀率下降到 2.3%(年同比)。四月份,消费者价格通胀率进一步下降到 1.8%,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 季节性因素。 财政政策仍然宽松,但与前几年相比力度明显缩减 包括准财政措施在内的财政政策仍然宽松。四月份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 提高了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这会使 600 多万家企业受益。此外,交通及其 他服务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项目在全国推广,这使得企业 2013 年的税收负担减少了 1400 多亿元。取消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政收费的工作在推进,这降低了私营部门的行政负担。 2013 年上半年经济的放缓带来财政收入增长的放慢,但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收入增 速加快。2013 年财政的实际情况与 2013 年 3 月制定的预算大体一致:财政赤字从 2012 年 占 GDP 的 1.2%增加到 2013 年 2.1%,这主要是因为支出的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的上 升占 GDP 的 0.7 个百分点。收入整体保持平稳,但收入的增长落后于 GDP 的增长。相比于 预算,增值税的征收要低 2%,国内消费税的征收低 3.7%。这些方面未达到预算主要是因为 进口比较疲弱以及某些商品的价格变化,对进口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比预算低 11.8%)以及 关税比预期低。但是,企业所得税收入比预算高 10.1%,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征收了以往 年份的滞纳税款及其他一些一次性的因素。 土地出让收入仍占地方政府收入的一半以上。 总的土地出让收入保持其上升轨迹,2014 年第一季度超过 GDP 的 8%(图 1.)。不过,在 某些城市,房地产的回落开始给土地出让收入带来压力,平均而言,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 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1 参见本报告的专题“中国食品消费模式的转变”。 6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1.7: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呈现放缓的趋势 35 -3.0 9 80 30 8 70 -2.5 7 25 60 Percent of local revenues -2.0 Percent of GDP 6 Percent of GDP 20 50 Percent -1.5 5 15 40 4 -1.0 30 10 3 -0.5 20 5 2 1 10 0 0.0 2011 Q1 2011 Q2 2011 Q3 2011 Q4 2012 Q1 2012 Q2 2012 Q3 2012 Q4 2013 Q1 2013 Q2 2013 Q3 2013 Q4 2014 Q1 0 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Q1 Fiscal revenue growth (nominal) (LHS) Gross land concession fees as a share of local revenues (RHS) Fiscal deficit as a share of GDP (RHS) Gross land concession fees as a share of GDP (LHS)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为稳定不断放缓的经济增速,政府近期出台了新的收入和支出措施。2014 年 4 月 2 日, 国务院颁布了三项措施:首先,放松中小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符合标准;其次,通过建设现 代的社会性住宅楼,加快棚户区改造,国家开发银行要成立专门机构,发行住宅金融专项 债券;第三,加快全国铁路建设,计划今年发行约 1500 亿元铁路债券以加强在欠发达的中 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同时计划建立铁路发展基金,使基金总规模达到每年 2000-3000 亿元。 这些稳增长措施较 2013 年规模更大。 地方预算外的(或者是与融资平台有关的)经济行为对需求有支撑作用,但正在推高 地方政府的负债和加大脆弱性。政府似乎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采取更坚决的措施——如果尚 且不能称为更有效的控制的话。国家审计署公布到 2013 年年中,地方政府的债务及或有债 务超过 17.9 万亿元人民币(2.9 万亿美元,为 2013 年 GDP 的 31.3%),在 6 个月内占 GDP 的比重上升了 2.7 个百分点。不到三年以前,国家审计署公布截至 2010 年底,地方政府的 债务及或有债务为 10.7 万亿元人民币(1.7 万亿美元,为 2010 年 GDP 的 28.6%)2。尽管债 务的存量水平是可控的,但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速度(2010 年至 2013 年期间年增速为 20% 左右)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而且某些地方政府可能出现过度负债的情况。由于长期融 资工具有限,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较短,这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债务风险。实际上,财务 上错配是固有的:一方面地方政府单位普遍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及影子银行借入 短期债务,另一方面这些债务用以向长期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而这些资产要到很久 以后才会产生收入。尽管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是可控的(不过各省市情况有较大的不同), 但债务的快速增长加剧了财政的脆弱性(专栏 1.1)。 2 2013 年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覆盖面比 2010 年的要大。2013 年的审计包括了全部五级政府的 62215 个政府部门、 7170 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68621 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 2235 个公用事业单位和 14219 个其他单位。这是首次 将中央政府(包括铁道部)和乡镇一级政府,以及财政对建设-移交项目的承诺出资和拖欠付款纳入审计范围。 7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专栏 1.1:地方政府债务——东部负债多,西部压力大 2014 年 1 月末,地方政府公布了单独的审计报告,给出了公共债务和或有债务总的详细情况。这些 报告是基于 2013 年国家审计署的全面审计,此轮审计的总结情况已在 2013 年 12 月公布。审计显示, 富裕的东部省市负债最多,但较为贫困的西部省市的偿债负担更重。 图 1:截至 2013 年 6 月 30 日的债务及或有负债 9,000 250 50 4.5 Ratio of debt and contingent liabilities to 8,000 45 4.0 7,000 200 40 3.5 6,000 35 3.0 RMB thousands Percent of GDP RMB billions 150 30 5,000 revenue 2.5 25 4,000 2.0 100 20 3,000 1.5 15 2,000 50 1.0 10 1,000 0.5 5 0 0 0 0.0 Eastern area Western area Central area Eastern area Western area Central area Gross cebt and contingent libailities (billion RMB) (LHS) Debt and contingent liabilities as a share of GDP (LHS) Debt and continent liabilities per capita (thousand RNB) (RHS) Ratio of debt and contingent liabilities to revenue (RHS)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根据审计报告的计算。 具体而言,尽管就绝对额而言,江苏、广东和四川的负债最多(这些东部省份占全部地方政府债务 的将近三分之一),但就与各省 GDP 的比例而言,贵州、重庆和云南的债务负担更重。省级政府的 债务率与其人均收入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 图 2:截至 2013 年 6 月 30 日人均债务以及占收入的比重 35 100 Guizhou Guizhou Debt and contingent liabilities (percent of 90 Ratio of debt and contingent liabilities to Sichuan 30 80 Yunnan 25 70 Hunan Chongqing Jiangsu 60 20 Hebei Hubei Yunnan revenue Chongqing Qinghai GDP) Anhui Shanxi Guangdong GansuShanxi Henan 50 Hainan Shaanxi Beijing 15 Guangxi Shaanxi Shanghai Jiangxi Gansu Shandong 40 Sichuan Liaoning Xinjiang Jilin Tianjin Hunan Hubei Ningxia Guangxi Zhejiang 30 Anhui Jiangxi Inner Liaoning 10 Jilin Shanghai Hebei Jiangsu Heilongjiang Beijing Heilongjiang Mongolia Xinjiang Fujian Inner 20 FujianZhejiang Mongolia Henan Guangdong 5 Tianjin Shandong Hainan 10 Qinghai Ningxia 0 0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GDP per capita (RMB) GDP per capita (RMB)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根据审计报告的计算。 8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劳动力市场保持强劲 具有活力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就业和收入的增长。2013 年,城镇就业新增 1300 万个, 较 2012 年略多。2014 年第一季度,城镇就业新增 344 万个,照此态势有望实现政府提出的 全年新增 1000 万个城镇就业的指导性目标。城镇就业的增长是与劳动力市场持续的结构性 转型相关的(专栏 1.2)。随着农民工工资上涨速度的放缓,每年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数量从 2010 年的 1250 万回落至 2013 年的 630 万(存量为 26890 万)。 专栏 1.2: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转型 转型在两个方面比较明显:农村和第一产业就业的下降被城镇就业的增长所抵消;第三产 业就业增长呈现出对总就业的贡献度高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长期趋势(图 1)。 图 1:: 对总就业增长的贡献 按城市和农村 按行业 2.0 2.5 2.0 1.5 1.5 Percent, average over period Percent, average over period 1.0 1.0 0.5 0.5 0.0 0.0 1991–95 1996–2000 2001–05 2006–10 2011–13 1991–95 1996–2000 2001–05 2006–10 2011–13 -0.5 -0.5 -1.0 -1.0 -1.5 -1.5 -2.0 Urban Rural Total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Total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这种转型也改变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首先, 随着经济增长越来越由资本密度的 提升而非就业来驱动,过去几十年就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有所下降。其次,随着从制造 业向服务业结构性调整的推进,由于服务业更为劳动密集,从而就业的增长很可能变得相 对更加有动力。因此,经济增长的放缓未必与就业增长的下降联系在一起。在 2008 年之后 的这段时期,经济增长率的逐步下降并没有导致城镇就业增长的迅速回落(图 2)。 9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2:经济增速的放缓并没有导致城镇就业增长的下降 GDP 增速和城镇新增就业之间的关系 各行业的就业对于增长的平均弹性 14 0.7 2013 0.6 13 New urban employment (millions) 2012 Employment-to-growth elasticity 0.5 2011 12 2007 2006 2010 0.4 11 2008 2009 0.3 10 0.2 2004 2005 0.1 9 0.0 8 1991–96 1997–2003 2004–07 2008–12 0 5 10 15 -0.1 GDP growth (percent) Industry Services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 算。 图 1.8:证据表明劳动力市场仍然强劲 各季度新增城镇就业(百万) 农民工流入和月度收入变化 14 25 14 12 12 20 Percent, year on year 10 Millions of workers 10 15 8 Millions of jobs 8 6 10 6 4 5 4 2 2 0 0 0 2011 2012 2013 2014 Annual migrant worker inflows (mln) (RHS) Q1 Q2 Q3 Q4 Annual target Average monthly income for migrant workers (LHS)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转化为城乡之间收入和消费差距的缩小。农村地区的收入和消费 增长快于城镇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从 2011 年第一季度的 2.7 下降到 2014 年第一季度的 2.5 以下。尽管城乡收入的差距到 2009 年开始缩小,而消费的差距早在 2004 年就开始缩小, 但是收入水平的趋同比较缓慢(图 1.9),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户口制度所导致的劳动力 跨地区流动的刚性。 10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1.9:城乡收入的缓慢趋同 25 3.0 18 2.9 16 20 Urban-rural income gap 2.9 14 15 2.8 12 Percent Percent 2.8 10 10 2.7 8 2.7 6 5 2.6 4 0 2.6 2 0 2011201120112011201220122012201220132013201320132014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Real urban disposable income per capita Real rural cash income per capita Real urban consumption per capita Urban-rural income gap (RHS) Real rural cash expenditure per capita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2014 年初对外经济状况出现暂时的弱化 经常账户盈余占 GDP 比重从 2012 年的 2.3%略降至 2013 年的 2.1%。2013 年第三和第四 季度,随着投资的升温和进口的攀升,该指标一度降至 2%以下。由于中国以投资为主导应 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推动了进口,经常账户盈余逐步从 2007 年占 GDP 的 10.1%的峰 值逐步缩小至 2011 年的 1.9%(图 1.10)。但是,商品贸易余额继续上升,2013 年达到 GDP 的 3.9%。当年,进出口分别增长了 7.3%和 7.9%。在商品贸易余额保持盈余的同时,服 务贸易的余额进一步恶化,当年的赤字占 GDP 的 1.3%。2014 年第一季度,经常账户盈余缩 小至占 GDP 的 0.3%,这主要是因为商品贸易余额的走弱。 图 1.10:2013 年经常账户盈余略有下降 经常账户盈余占 GDP 的比重 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化情况 12 6 10 4 8 Percent of GDP 2 Percent of GDP 6 0 4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 -2 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4 Other investments -2 Portfolio investments Net FDI -4 Capital account Goods Services Other Current acount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balance 11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2014 年第一季度贸易余额的情况恶化。在一月份增长 10.5% 之后,二月份出口下降 1.8%,使得中国罕见地出现了 230 亿美元的贸易赤字。但是,出口的下降也受到贸易数据 扭曲的影响,这主要是与 2013 年的高报进口以及主要由恶劣天气导致来自美国的外需疲软。 四月份的数据显示出口增长强劲复苏。受益于对美国和欧盟出口的稳健增长(年同比增长 分别为 12%和 15.1%),出口年同比增长 0.9%。同时,出口在三月份出现年同比下降 11.3% 之后,出现了 0.8%的增长。 图 1.11:2014 年第一季度贸易余额回落 出口 进口 30 40 25 30 20 20 Percent 15 Percent 10 10 5 0 2011 2011 2011 2011 2012 2012 2012 2012 2013 2013 2013 2013 2014 0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2011 201120112011 20122012 20122012 20132013 20132013 2014 -10 -5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Other products Hi-tech products -10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Agriculture products Asia Europe North America Other Total imports 注:按美元名义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不同于非直接投资的流动,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相对稳定。2013 年,中国吸引了 2582 亿 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比 2012 年多 170 亿美元。同期,净直接投资流入 从 1901 亿美元下 降为 1708 亿美元。2013 年的非直接投资资本流动仍然波动很大,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际 上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与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动以及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市场情绪 变动有关(图 1.12)。 外汇储备继续攀升,反映出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 2013 年,中央银行增 加了 4327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前一年的增加额为 987 亿美元。截至 2013 年底,央行外 汇储备为 3.82 万亿美元。 近期扩大人民币汇率交易的浮动范围与更为全面的金融业改革是一脉相承的,这将使得 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4 年三月中,当局决定将人民币在岸交易的浮 动范围从 1%扩大到 2%。这一决定是在汇率波动性加大的一段时期后做出的,是央行加大 由市场力量决定货币价值的举措。二月中下旬人民币打破了长期的升值趋势,贬值了 1.5% 至 1 美元兑 6.1 人民币的水平(图 1.12),这是 2005 以来中国汇率制度从紧盯型转向类爬 行制以来最大的双周贬值幅度。 12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1.12:浮动区间的扩大应该有助于抑制投机性资本流入 汇率,人民币/美元 除直接投资之外的净资本流动 100 2-Jan-14 2-Feb-14 2-Mar-14 2-Apr-14 2-May-14 6.00 80 60 6.05 Exchange Rate (RMB per USD) 40 6.10 20 USD billions 0 6.15 2010 Q1 2010 Q2 2010 Q3 2010 Q4 2011 Q1 2011 Q2 2011 Q3 2011 Q4 2012 Q1 2012 Q2 2012 Q3 2012 Q4 2013 Q1 2013 Q2 2013 Q3 2013 Q4 -20 6.20 -40 -60 6.25 -80 6.30 -100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Spot rate -12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13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2. 经济展望 全球经济的好转会给中国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全球经济复苏的根本性动力仍存。尽管今年年初有些波折,但随着高收入经济体情况的 稳固,全球经济增长的步伐应该会加快。全球性风险有所下降,金融市场已从一月末的动 荡中恢复过来,但随着高收入国家的货币政策继续常态化,经济前景仍然对随之而来的紧 缩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不断改善的外部需求应会给出口提供有利环境。同时,由 于中国主要依赖国内储蓄,全球金融市场的最终紧缩对中国的影响力有限。 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从 2013 年的 2.4%逐步加速至 2016 年的 3.5%,增速加快主要来自 于高收入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和欧元区)。这些国家巩固财政收支平衡的努力,劳动力市 场改善以及被抑制需求的稳步释放都将促进增长。第一季度出现的疲软预计会被克服,使 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 2013 年的 1.3%提高到 2014 年的 1.9%,到 2016 年将进一步上 升到 2.5%。美国经济 2013 年增长 1.9%,2014 年预计增长 2.1%,2015 与 2016 年 3.0%。今 年美国经济第一季度的疲弱将给 2014 年全年的增长造成压力----即使由于巩固财政收支平衡 对增长拖累减少,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善以及投资支出上升,季度增速加速到将近 3%的水平。 对于欧元区,财政拖累的减少预计也会支撑经济增长从去年的-0.4%上升到 1.1%(将是三年 来首次出现年度的正增长),到 2015 年进一步稳定在 1.5%的水平。复苏将得益于有利的改 革进程(包括近期成立的银行业联盟),以及逐步形成的“信心提升、资产价格改善、就 业增加、私人部门需求上升”的良性循环。今年日本预计将出现增速的放缓(从 2013 年的 1.5%下降到 1.3%),原因在于之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减弱,以四月份大幅提 高销售税所造的财政方面的拖累。受到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到 2016 年日本的经济增速预计 会恢复到 1.5%。 尽管高收入经济体的情况继续稳固,但挑战仍然存在。对于美国而言,在将财政政策带 回到中期可持续的轨道方面,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尽管失业率有所下降,但长期失业率处 于创记录的高位,引发人们对于工人遭受技能丧失和永久性的劳动力市场创伤影响的担忧。 欧元区尚处于复苏的初期,恢复到完全就业将需要持续的(而且可能是更大力度的)货币 政策支持。整个欧元区持续很低的通胀率仍然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使得处理公共债务 负担过高以及一些边缘经济体私人部门负债水平过高等问题的难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人猜 测欧洲中央银行将会进一步放松政策——可能是采取其自有的某种形式的量化宽松。日本 第一季度的产出增长出现急剧的加速(年化增长率达到 5.9%),反映出消费者赶在四月份 提高销售税之前一次性地将需求提前,以及非常强劲的企业支出。四月份加税所导致的财 政拖累将是经济增长放缓,但这一点所带来的影响将很可能部分地被进一步的财政和货币 刺激措施所抵消。中期的经济增长前景将取决于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实施。 从中期来看,全球金融状况将会收紧。近期资本流动的复苏,加之对欧洲进一步放松货 币政策的预期,使得金融状况有所放松,将 2013 年夏出现的紧缩抵消了一半左右。这种状 况将在短期内支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但很可能在更长的时期内出现收紧的情况。美国正 在退出其量化宽松政策,并且指出传统货币政策的逐步收紧可能早至 2015 年中就会开始。 如果欧元区如预期那样地复苏,那么其政策也很可能开始常态化(尽管这会要到预测期 14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末)。对于日本,货币政策很可能保持宽松,反映出要继续进行财政整固的必要性。金融 状况将收紧到何种程度目前尚不清楚。随着美国长期利率的上升,全球资产组合很可能会 有进一步的调整,金融状况很可能进一步收紧。 地缘政治风险仍然较大,年初乌克兰的紧张局势淡化了早先叙利亚冲突导致的风险。乌 克兰紧张局势的进一步持续升级——军事的或者以针锋相对的制裁的形式——会对全球经 济的信心造成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如果这使得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造成投资者和消费者不 愿意开支。能源和粮食供给的中断将给俄罗斯和乌克兰原本比较疲弱的经济造成进一步的 影响,并将打击欧元区(俄罗斯能源主要买方)刚刚开始的经济复苏,尽管在能源市场方 面严重的相互依赖降低了出现这种中断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增长很可能会温和地放缓;仍然存在向下的风险 中国的经济增长预计将从 2012 年和 2013 年的 7.7%小幅下降到 2014 年的 7.6%和 2015 年的 7.5%。三月份,当局宣布 2014 年的指导性经济增长目标为 7.5%左右,这与 2013 年是 一样的,超过了十二五规划所明确的 7.0%的增长目标。这一目标很可能得以实现。计划之 中投资增速的下降将被消费增速的逐步上升所抵消,而消费增速的上升受到家庭收入增长 的支撑。随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外需逐步改善,净出口的贡献度看来会逐步上升。受近期稳 增长措施的支撑,工业产出预计会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加快增长势头(参见第 1 节)。 假设经济增长路径强劲但略有放缓,预计 2015 年和 2016 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 7.5%和 7.4% (表 2.1)。 15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表 2.1: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 2013 2014 ( 预 2015 ( 预 2016 ( 预 测) 测) 测) 产出、就业和物价 实际 GDP (年同比,%) 7.7 7.6 7.5 7.4 内需 (年同比,%) 8.3 7.8 7.5 7.5 工业产出指数 /1 (年同比,%) 9.7 9.0 9.0 9.0 失业率(%) 2/ 4.1 4.1 4.1 4.1 实际工资(年同比,%) 9.0 9.0 9.0 9.0 消费者价格(年同比,%) 2.6 3.0% 3.0% 3.0% 公共部门 政府收入(占 GDP 的百分比) 22.7 21.8% 21.5% 20.9% 政府支出(占 GDP 的百分比) 24.6 23.9% 23.5% 22.9% 政府收支差额(占 GDP 的百分比) -2.1 -2.1% -2.0% -2.0% 国内公共部门债务(占 GDP 的百分比) /3 15.3% 15.9% 16.4% 16.8% 外贸、国际收支余额及外债 贸易余额(10 亿美元) 259.2 375.7 418.2 440.0 商品出口(10 亿美元) 2219.0 2392.0 2587.2 2768.7 商品进口(10 亿美元) 1859.0 2016.3 2169.0 2328.7 经常账户余额(10 亿美元) 188.6 238.9 304.5 346.0 (占 GDP 的百分比) 6.1 6.0 6.0 5.9 外汇储备总额(10 亿美元) 3866.3 4122.3 4407.9 4705.0 金融市场 汇率 (人民币/美元,期末) 6.1 6.0 6.0 5.9 备注项:名义 GDP(10 亿美元) 9185.0 10492.6 11707.4 13056.7 1/年度数据与季度、月度数据并不可比,年度数据包括所有的工业企业,而季度和月度数据只包括销售额 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 2/仅排除下岗工人的官方城镇失业率。 3/ 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以及其他金融债(期末余额)。 16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在需求方面,2014年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继续出现结构性的调整:  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性支出的增加将有助于推动国内消费的增长。总消费预计将为 GDP增长贡献[3.9 ]个百分点。  由于信贷收紧,投资增长将逐步减速。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的回落将在一定程度上被铁 路和社会性住房开发方面投资的加速所抵消(参见第1节)。总的资本形成预计为GDP增 长贡献[3.6 ]个百分点。  外需将继续改善,净出口预计将给经济增长有正的贡献。出口的增长将由发达国家的复 苏所引领。净出口预计为GDP增长贡献[0.1 ]个百分点。 在供给方面,受到外需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加速的支撑,工业活动预计将在 2014 年度 第二和第三季度回升。不过,由于信贷状况继续紧缩以及污染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某些产 能过剩的行业将继续面临不利的情况。受到内需增长的支撑,服务业预计将会走强。 通货膨胀将继续受到抑制。预计 2014 年通货膨胀率为 3.0%,这一水平比 2013 的略高, 但低于政府 3.5%的目标。然而,由于乌克兰的紧张局势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存在粮食价格 上升超过预期的风险。今年似乎越来越有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并对农作物产量造成较 大的不利影响。今年年初不利的天气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粮食价格的上升是与厄尔尼诺现 象有关的3。厄尔尼诺年份的产量会遭受很大损失,导致从全球来看产量出现下降。全球大 米产量在正常年份往往会每年增长 1.7%,但在五个较强的厄尔尼诺年份却只增长了 0.7%。 其他粮食价格上升风险也源自乌克兰的紧张局势。在 2010 与 2013 年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 小麦出口分别占全球小麦出口的 11%和 5%,并且乌克兰玉米出口占全球 14%。尽管剧烈扰 动的风险较低,与厄尔尼诺现象并行出现的供给不足都可能导致价格急剧上升。 劳动力市场预计将保持强劲。但由于城镇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已经开始转弱,经济增长的 放缓可能给劳动力市场造成压力。 对 2014 年的预测存在着下行风险。三方面的风险比较突出。首先,地方政府融资和信 贷急剧增长所产生的风险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进一步的不确定性。具体而言,无序化的去 杠杆可能会引发投资增长的急剧下滑。其次,某些行业,尤其是房地产增长的急剧放缓, 或者资本成本的剧变可能使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发生偿债困难,引发不良贷款的增加,从 而限制银行的借贷能力。金融风险的累积反映在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的增加,也反 映在过度产能的积累(参见第 1 节)。第三,如果发达国家的复苏势头减弱,那么所预计 的净出口的复苏将不会出现。 整体宏观经济状况看起来会保持宽松 2014 年的整体宏观经济状况看起来会保持宽松。政府今年的指导性经济增长目标高于 五年计划的目标,这表明当局视经济和就业的增长为要务。货币政策很可能将保持中性, 但很可能会在影子银行方面逐步采取强化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措施。政府的计划明确了 2014 年的 M2 增长率为 13%,这与 2013 年是相同的。财政政策预计将继续支持经济增长, 特别是利用公共投资作为政策杠杆来保持稳定的增长轨迹。但是,政府可以会采取抑制地 方政府准财政活动的措施。 3 厄尔尼诺现象——每隔 3-4 年赤道太平洋持续 12-18 个月的较长时间的暖流——会影响农作物的条件,尤其是在南半球,造 成农作物大面积的损失。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 海洋尼诺指数(Oceanic Niñ o Index ),1960 年以来出 现了 5 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 7 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最近的一次是在 2009 年 10 月)。 17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表 2.2:官方主要的经济目标 2013 目标 2013 实际 2014 目标 GDP 增长率(%) 7.5 7.7 7.5 消费者价格的变动(%) 3.5 2.6 3.5 M2 增长率(%) 13.0 13.6 13.0 财政赤字 (占 GDP 的百分比) 2.0 2.1 2.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 18.0 19.6 17.5 零售增长率 (%) 14.5 13.1 14.5 新增城镇就业(百万) 9.0 13.1 10.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官方文件的计算。 尽管近期比较平静,但银行间市场的波动可能再次出现,因而需要金融方面的政策协调。 进一步的监管措施,包括进行金融业的改革(包括利率自由化的措施),可以减轻 2014 年 流动性和信贷的波动。汇率波动性增加可能有助于抑制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单向投机,这 种投机推动了 2013 年投机资本的流入。尽管央行还有待于放弃目前每天确定汇率中间价的 做法,但浮动范围的扩大可能是更加根本性的货币改革的前奏,亦即转向一个更以市场为 基础的汇率体系。 政府更多放缓信贷增速的措施将转化为投资增速的下降。尽管信贷减少对投资的影响如 何取决于具体的形式,这使得估算起来比较困难,但根据过去情况进行简单的计算显示, 信贷增速下降 10 个百分点,可能导致投资增速下降占 GDP 的 2 个百分点。 利用行政监管将信贷导向至经济中更有活力的领域进展较慢,而且在没有市场化改革的 情况下可能不会取得成功。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的中央银行)已经敦促银行调整其贷款的 做法,加大对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消费品及服务的支持力度;并严格限制对负债 过高和产能过剩的行业的贷款。但是,在缺乏更为根本性改革的情况下,譬如消除政府的 隐性担保,银行可能会继续向低效的行业发放贷款,从而不利于更具活力的行业。 金融体系在有效配置资本方面的不足,削弱了其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信贷密度(即新 增单位信贷所产生的产出)正在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信贷流向了过剩产能的 增加,为经营亏损或者偿还利息提供资金。近年来,融资总量的增速比名义 GDP 增速快 3 倍左右(图 1.X)。中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的上升(从 1991-2011 年的 3.6 到 2009-2011 年的 4.7)显示投资资本的回报率下降(表 1.1)。这一比例的上升在 2009 和 2010 年地方政府采 取刺激措施时尤为显著。 18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表 2.2:不同时期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比 图 2.1:中国经济增长的信贷密度 融资总量和 GDP 的增加(10 亿元人民币) 20,000 18,000 总的固定资 平 均 增量资本- 16,000 本形成(占 GDP 年 产出比 14,000 GDP 的 百 分 增长率 RMB billions 比) 12,000 10,000 1991–2011 36.7 10.4 3.6 8,000 6,000 2009–11 45.4 9.6 4.7 4,000 2012 46.1 7.8 5.4 2,00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Q1 New aggregate financing Annual increase in GDP 资料来源:CEIC 数据库(CEIC),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计算。 三月份公布的预算计划显示 2014 年的财政状况将大体保持不变,财政赤字估计还是 GDP 的 2.1%(表 1.2)。尽管预算对于 2014 年的总收入和支出没有列出很大的变化,但其 构成会有显著的变化。就收入而言,随着电信服务领域增值税的铺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 工作将会继续 。在支出方面,增加社会支出的转变将会继续,包括扩大社会救助和保护。 19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表 2.3: 2011–2014 年的主要财政总量指标 10 亿元人民币 占 GDP 的百分比 2011 2012 2013 2014 ( 预 算 2011 2012 2013 2014 ( 预 值) 算值) 收入 10,537,443 11,995,352 13,029,264 14,053,000 22.3 23.1 22.9 22.2 中央政府 5,132,732 5,617,523 6,017,377 6,438,000 10.8 10.8 10.6 10.2 给平准基金的缴款 150,000 270,000 100,000 100,000 0.3 0.5 0.2 0.2 地方政府(不包括来自中央的 5,254,711 6,107,829 6,911,887 7,515,000 11.1 11.8 12.2 11.9 转移支付) 支出 11,213,979 12,620,189 14,229,264 15,403,000 23.7 24.3 25.0 24.3 中央政府的支出(不包括给地 1,651,411 1,876,463 2,047,175 2,250,600 3.5 3.6 3.6 3.6 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补充平准基金的支出 289,200 24,892 116,438 50,000 0.6 0.0 0.2 0.1 地方政府支出(包括来自中央 9,273,368 10,718,834 12,065,651 13,102,400 19.6 20.6 21.2 20.7 预算的转移支付) 财政余额 (676,536) (624,837) (1,200,000) (1,350,000) -1.4 -1.2 -2.1 -2.1 中央向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3,992,121 4,536,168 4,803,764 5,187,400.00 8.4 8.7 8.4 8.2 土地出让收入(总额) 3,317,300 2,851,782 4,124,952 .. 7.0 5.5 7.3 .. ..: 数据不可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基于 CEIC 数据库数据以及 2014 年 3 月财政部向全国人大的报告的估算。 如果 2014 年的经济增长滑落到政府的目标以下(7.5%),那么政府很可能会用宽松的 财政和货币政策加以应对,在这方面中国有较大的空间。4 月份,中国宣布了一些财政措施 以对第一季度走弱的经济增长加以支持。这些措施因该有助于让当局实现 2014 年 7.5%左右 的指导性经济增长目标,但很可能会加大现有的失衡和脆弱性。这些新的投资大部分是通 过债务融资。借款将主要通过国家级机构采用透明的金融工具(公司债券)。但是,更为 宽松的政策,尤其是针对投资的,将会推高信贷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此外,尽管公 共投资在保持经济增长和降低区域性不平衡方面是一个成功的政策工具,但这也会加剧经 济的无效率(专栏 2.1)。更为重要的是,在政策上过于关注经济增长目标,可能转移对于 进行结构性改革从而在更为稳定的基础上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关注。 20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专栏 2.1:以效率为代价的经济公平 从十五计划开始,中央政府就将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作为其政策优先目标。接下来十年,政府 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包括西部大开发计划、中部崛起规划、以及东北振兴战略。鼓励地方政府 通过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些政策措施带来长期的经济方面的好处,很突出的一点是过去十年,各省人均 GDP 的差距有所缩 小。在人均 GDP 和物质资本存量两个方面,都是相对贫困的省比较富裕的省增长得更快。从 2008 年 以来,这种趋同变得更为明显,而当时因为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财政刺激政策。这种趋同主要可以 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产出比更高来解释(图 1)。 图 1:2008 年以来人均 GDP 和物质资本存量的趋同变得更为明显 平均而言,在 2008-2012 年期间,2008 年人均 GDP 水 实际总固定资本形成占实际 GDP 的比重 平更低的省增速越快 16 0.8 0.7 14 Average growth rate of GDP per capita, 0.6 12 0.5 10 0.4 2008-12 8 0.3 0.2 6 Northeastern Coastal 0.1 Central Western 4 0 2 0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Real GDP per capita in 2008 (2000 RMB)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 计算。 不过,这种趋同是以经济效率的较大代价而取得的。从省市层面来看,资本回报率呈现出离差加大 的情况,这显示要素错配的程度加大。就投资回报率而言,中西部地区下降得比沿海地区更快,这 是因为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从中西部流出,而这些地区的物质资本积累得很快(图 2)。要素流动的错 位意味着效率成本的加大。 21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2: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回报率下降得更快 物质资本的回报率(用资本减去折旧的边际产出来衡量) 大学毕业生的分布 60 40 35 50 Perc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30 40 25 Percent 20 30 15 20 10 5 10 0 0 Northeastern Coastal Central Western Northeastern Coastal Central Western 2000 201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基于 CEIC 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 随着欠发达地区对于私人投资而言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地方政府发觉要通过很多的公共投资来保 持 GDP 增长变得更加困难。过去,很多地方通过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以加大其债务规模 及弱化其资产负债情况为代价——参见第 1 节),来推动短期的经济增长。今后,投资回报的快速 下滑将需要更高的投资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地方政府很快会发现由于自身财务情况 的限制,无法依靠公共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不过,当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关注点从保持经济增长转向为所有居民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时,地区经 济的平衡可以做到既有效率,又可持续。地方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各地对于所有居民在社会福利以及 获得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差异,这样可以通过确保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将流向工作回报更高的地方,而 不是社会服务更好的地方,减轻生产要素错配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图 3)。为了让地方政府转变职能, 中央政府必需改变现有的治理结构,为地方政府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以达成社会方面的目标。 应对中期金融稳定的风险,需要进行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改革 2013年11月,政府颁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全面改革议程,为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路线图。 这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包括16个领域的60个事项。主要的想法是减少市场经济中的政府 干预,以及中国市场中存在的国家所导致的扭曲现象。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重新明 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果推行得宜,这些改革将对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产生 深远的影响,并提高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所有这些改革都需要对中国的财政体系进 行重大的变革,从而使得支出责任和财权相匹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可以平衡。当局 也计划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譬如教育与医疗、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机构治理以及进一 步对外开放等。具体而言,当局承诺促进完善社会安全网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改革。改革计 划是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和扩大中等阶层的规模。具体的措施是包括增加劳动的报酬和农 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也将考虑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国有企业利润的再分配进行收入的 再分配。 22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经济增长趋势的下降会给政府带来更大的压力,采取更多、力度更大的推动经济增长的 财政及货币政策措施。一个普遍的担心是宏观经济政策可能继续维持以增长为导向,而且 中国不能成功地推行更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所需要的改革。预期的经济增长低于政府的目标, 很可能会引发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出台。在这些政策方面,政府应该会有充分的腾挪 空间,但这些政策会固化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依赖于由信贷扩张所刺激的政府主 导的投资 目前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推行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机遇窗口。有些改革很可能在短期内支持 经济增长。 譬如,消除准入壁垒以及减少监管和行政负担将提高对私人投资的激励。与此 类似,整合营业税和增值税将降低税收负担和促进投资,特别是在交通和金融服务方面。 为商业活动提供更多的土地也将改善服务部门的增长前景。不过,改革的进程很可能是渐 进的,今后几年预计将有更为明确的实施计划出台。 要推进其全面的结构性改革计划,中国应该考虑应对近期两个金融稳定方面的风险。一 是国民经济中信贷的快速增长,包括来自于监管不那么完善的影子银行的贷款。二是通过 预算外的准财政平台运作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积累。这将需要对金融部门和财政政策进 行全面的改革应对。这些不断加大的风险方面,中国具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而且这些调整 应该会是有序的,取得稳步的进展——但无法完全排除出现急骤而无序的转变的情况。 财政政策和金融部门的改革仍然是当务之急。财政和税收的改革将支撑整体的改革,包 括使得财政政策更好地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改革应该有四个主要的方面:改善 地方政府的收入基础;改善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明确地方政府借款的政策框架;强化地 方政府的财政纪律。政府已经提出了2014年的优先事项,着眼于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强化 财政纪律、提高预算的透明度、以及强化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金融部门主要的改革应当 包括:  形成合理的价格和激励。这包括利率自由化,以及消除“软预算约束”和隐性担保;  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变化,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运转的控 制。这包括建立安全网方面的安排以及破产处理的架构;  强化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导向,以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拓宽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 渠道;  通过促进监管完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合理地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分类和 监督管理,实现金融体系的多元化;  促进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以拓宽企业资金来源和提高竞争性。 在推行这些明确的改革措施方面出现延误可能会固化资源的错配,损害银行体系的健康, 危及地方政府的债务可持续性,增加改革的财政成本。对改革的管理并非易事。银行和借 款人还都在扭曲的价格和激励下运作,需要以一种不会引发无序调整的方式对这些扭曲加 以校正。因此,改革需要谨慎地决定优先级别和先后顺序。 23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专题:中国粮食消费结构的转变——对国内供给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人的饮食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而且随着更多 消费者的饮食结构从粮食作物转向畜产品,基本主食消费减少,这种改变还将持续一段时 间。中国人的饮食向更为“富裕”的结构转变给农业增加了压力,原因是相对于蔬菜产品 而言,畜产品的生产需要更多的资源,也会给环境造成更大的损害。如果现在不加以应对, 今后几十年这些因素将给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带来制约。因此,有必要了解中国国 内粮食需求和供给的发展变化,为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高收入国家粮食消费结构的转变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国人 每日的人均热量摄取量从 1980 年的 2163 千卡增长到 2009 年的 3036 千卡,增加近一半。 中国的热量摄取量增长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后者从 1980 年的 2490 千卡增长到了 2009 年 的 2831 千卡(图 3.1 左侧)。目前中国的热量消耗水平基本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 仍低于美国和欧盟的水平。蛋白质摄取量从 1980 年的人均 54 克上升到 2009 年的人均 94 克(图 3.1 右侧),几乎翻了一番。这一增长中有四分之三来自畜产品消耗。脂肪摄取量从 1980 年的人均 34 克上涨到 2009 年的人均 96 克,其中有大概三分之二来自不断增加的畜产 品消耗。近 10 年来,美国、日本等高收入国家的热量摄取量有所下降。 4,000 120 3,800 110 kcal per capita a day 3,600 100 3,400 g per capita a day 3,200 90 3,000 80 2,800 70 2,600 60 2,400 50 2,200 2,000 4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United States EU Japan United States EU Japan Korea, Rep. World China Korea, Rep. World China 总卡路里(千卡每人每天) 总蛋白质(克每人每天) 图 3.1 1980-2008 年高收入国家热量摄取量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中国居民的热量摄取可以分成两个来源,一是粮食,一是畜产品。与蛋白质和脂肪摄 取量相仿,热量摄取量增长的大部分来自对畜产品消耗的增长,而来自粮食作物的热量摄 取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起就基本稳定在 2300 千卡左右。未来中国居民的热量摄取不太可能 急剧增加,但是人们的饮食结构可能会发生进一步改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从畜产品摄取 热量,而生产每千克的畜产品所需要的资源又远多于生产粮食作物所需要的资源。这种饮 食结构的改变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由于饮 24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食结构升级主要依靠畜产品,而生产畜产品比生产等量的谷物(cereal equivalents,简称 “CE”)要耗费更多的农业资源,中国畜产品消耗的增长会对未来的世界粮食生产造成压力 。 (Rask and Rask, 2011) 1980-2009 年期间,中国的 CE 消耗 4 增加了近 3 倍,从 4.07 亿吨上升至 14.79 亿吨 (图 3.2),而中国的人口则从 10 亿增长到 14 亿。CE 消耗的增长有三分之一来自人口增长, 剩下的三分之二则是饮食结构变化造成的。中国的人口增长正在放缓,并将于 2025 年达到 顶峰(比 2013 年的水平高 3 个百分点) ,未来人均粮食消耗的增长可能成为粮食消耗增长 的主因。 图 3.2 人口增长与饮食结构变化:CE消耗的变化(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 E. Fukase and W. Martin, 2013。 在中国,热量和 CE 的人均消耗水平与世界趋势相符。尽管粮食消耗(以 CE 计算)与 实际收入水平的关系并非只有一种,但由于粮食消耗与收入密切相关(图 3.3) ,中国的粮 食消耗很可能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幅增长,而热量消耗则会更早稳定下来(图 3.4) 。 4由于生产畜产品比生产等量的谷物成本更高(Rask and Rask, 2011 ),为了评估中国的粮食消耗、 生产、自给率等问题,不同的粮食种类被转换为 CE。本报告使用的系数反映了生产畜产品的高成本 以及生产不同种类畜产品成本的不同。以下是各种畜产品的转换系数:牛肉,19.8;羊肉,19.8;内 脏,12.8;其他肉类,12;猪肉,8.5;禽肉,4.7;鱼和海鲜,3.3;其他水产品,0.1;鸡蛋,3.8; 牛奶,1.2;黄油,21;奶油,10;其他动物脂肪,12。 25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图 3.3 CE 消耗与收入的关系 图 3.4 热量与 CE 消耗(1980-2009) 注:数据基于 2005-2009 平均值。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PPP),当收入上升到 2 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的增长率和产量的增 长率在大体上是相似的。此后,相比于产量的增长,消费的增长很可能会放缓,供求之间 的差距也会开始缩小。然而,这只是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中国减少在农业生产率方 面的投资,或是气候变化使生产率下降,那么供求之间的差距可能会拉大。 中国的情况与日本、韩国等周边经济体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的人均土地禀赋要小很 多,这就要求持续、大量地进口粮食。国家间对比显示,各国的粮食进口在粮食总消耗中 的占比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化历程。如果把大米、小麦、玉米、大豆都考虑进来,大部分低 收入国家都能够保持接近 100%的粮食自给率。但是,在收入稍高的东亚经济体(日本、韩 国和中国台湾),自给率大幅下降(图 3.5)。由于具有较大的人均土地禀赋,中国可能不会 走这些经济体的老路,而是会保持较高的谷物自给率。 26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30 200 180 20 160 10 Self-sufficiency rate (%) 140 0 120 -10 Million tons 100 -20 80 -30 60 -40 40 -50 20 -60 0 -70 -80 Thailand India China 1960/1 1967/8 1974/5 1981/2 1988/9 1995/6 2002/3 2009/0 Japan Korea, Rep. Indonesia Philippines Bangladesh Soybean Wheat Corn Rice 图 3.5 部分亚洲经济体的谷物自给率 图 3.6 中国几种主要谷物对弥补供求缺口的贡 献(百万吨)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PSD 数据库。 注:上图显示产量与消费之间的差额,即净进口与存量变化之和(产量 – 消费 = 出口 – 进口 + 存 量变化)。 粮食供给制约因素可能影响中国的粮食自给率 粮食需求的强劲增长和日益显著的粮食供给制约因素是未来中国粮食自给率的潜在威 胁。2010 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跌至 98%,而 2010 年和 2012 年的谷物自给率分别跌至 92%和 88%。尽管中国两大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大米和小麦的自给率维持在将近 100%, 但 2012 年大豆的进口量达到了 5830 万吨。21 世纪前几年,中国还是玉米的净出口国,到 了 2010 年,中国已经成为玉米进口国,玉米的净进口量达到 520 万吨(图 3.6) 。对畜产品 需求的增长以及中国畜牧业的发展是大豆、玉米需求增长(以及国内供给短缺)的主要原 因。2012 年,糖、食用油、乳制品以及猪肉、牛肉、羊肉的进口量分别增长至 370 万吨、 960 万吨、620 万吨(鲜奶)和 70 万吨。 城镇化对可持续的粮食生产的制约正日益引发担忧。由于中部及南方沿海省份的农田 转变为城市用地,中国国内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域已经从以前沿海地区的雨水灌溉农业区域 转变为集中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的人工灌溉农业区域。城镇化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生活和 工业用水需求,从而加剧不同部门之间的用水竞争,导致中国总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减 少(杜鹰等,2005;文奇和丁金梅,2011;王霞辉等,2008)。 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农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随着农田面积的不断减少,中国的农业 产量可能会下降(陈志刚等,2010;黄明华等,2011;陈凤贵等,2010),且谷物生产潜力 可能会受到威胁(舒建玲和陈全,2012)。但是,城镇化也可能会刺激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进而通过对城市及农村住房用地的高效利用来抵消农田面积减小的影响(黄等,2005) 。劳 动密集型谷物农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大幅消失。由于劳动力制约因素不断增长、投入品(劳 动力、燃料、农药、农具)价格上涨,粮食生产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土地流转成本及农业 27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经常性费用也在迅速增加。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将继续向城市转移,这会进一步 提高农业中的劳动力成本及生产成本(李素琴和李恒毅,2012;穆光宗等人,2013;胡木 和倪和金,2010)。这些变化对中国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都需要仔细分析。 粮食需求与供给缺口预测 中国的粮食消费与生产预计在 2030 年后趋于稳定。到 2030 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将保 持在 90%以上。受收入增加的带动,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在未来 20 年,特别是未来 10 年内 继续快速增长。大米、小麦等食物粮食的人均消费量将继续减少,而食用油、糖类、蔬菜、 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则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居民不断增长的对价值 更高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的需求使得国内动物饲料,特别是饲料谷物的供给面临诸多挑 战。不断增长的对饲料谷物的需求会对中国的粮食总供给平衡施加压力。由于未来 20 年的 需求增长以及资源稀缺,国内大豆、玉米、食用油、糖类和奶制品的生产短缺会进一步加 重(图 3.7)。 图 3.7 不同粮食品种的预期供给缺口 粮食 中国粮食总需求的增长预计会大大超过国内粮食生产的增长。目前,中国的粮食总需求 为 6 亿吨,预计 2020 年会达到 6.7 亿吨,2030 年达到 7 亿吨。相比之下,粮食总产量的增 速将远远低于需求的增速,预计在 2020 年为 5.68 亿吨,2030 年为 5.63 亿吨。2012 年,中 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 445 公斤,预计 2020 年会达到 479 公斤,2030 年达到 491 公斤。 中国将保持大米和小麦的高自给率水平,但无法保持饲料谷物的高自给率。到 2030 年, 中国的大米自给率预计将保持在 99%以上,小麦自给率在 97%以上。与此相反,2030 年玉 米自给率将从 2012 年的 98%下降至 85%。2020 年玉米产量预计为 2.2 亿吨,2030 年为 2.43 亿吨;然而,2020 年,玉米需求量预计会达到 2.4 亿吨,2030 年达到 2.85 亿吨,使玉米的 供求缺口加剧。中国的大豆(包括大豆油)供求缺口更大,大豆进口可能将在 2020 年达到 8000 万吨,2030 年达到 9000 万吨。那么,大豆的自给率将只有 14%。 28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畜产品和水产品 中国将有能力实现猪肉这一最重要畜产品的国内供给平衡,并将保持家禽和蛋类的自给。 但是,牛肉、羊肉和奶制品的自给率将大大降低。奶制品进口将快速增长,而奶制品的自 给率将在 2030 年下降至 76% 。随着消费的增长,中国的畜产品产量也会迅速增长(表 3.1)。 中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的需求量预计会激增,但是国内产量的持续增长在将在很大程 度上满足该需求。目前,鱼、虾、蟹和贝壳类等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为 22 公斤。2020 年, 人均消费量预计达到 29 公斤,2030 年达到 35 公斤。国内水产品的产量也将大大增加。 2012 年,水产品产量为 3320 万吨;2020 年,产量预计为 4380 万吨;2030 年,产量预计 为 5160 万吨。由于水产品需求量的增长将略快于产量的增长,因此,水产品出口量的增长 将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水产品进口量将持续增长。低价鱼粉在中国的进口渔业产品中占很 大比重,虽然中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的进出口量相当,但是出口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进 口产品的价值。 表 3.1 中国畜产品 2012 年、2020 年和 2030 年的供给情况(千吨) 猪肉 牛肉 羊肉 家禽 蛋类 奶制品 水产品 2012 年 产量 46159 5296 3409 17319 19998 38680 33178 进口 522 49 119 49 0 6181 2208 出口 66 12 0 181 61 105 3253 净进口 456 37 119 -131 -61 6076 -1045 总消费 46615 5333 3528 17187 19937 44756 32132 粮食消费 44046 4919 3295 16294 19136 44008 29761 人均粮食消费 32.6 3.6 2.4 12.1 14.2 32.6 22.0 (公斤/人) 自给率(%) 99.0 99.3 96.6 100.8 100.3 86.4 103.3 2020 年 产量 56194 7272 4384 22379 23462 56906 43808 进口 728 165 328 67 0 11725 2975 出口 65 4 0 180 47 51 3298 净进口 664 161 328 -113 -47 11674 -323 总消费 56858 7433 4711 22266 23416 68580 43485 粮食消费 54289 7019 4479 21373 22615 67832 41113 人均粮食消费 38.6 5.0 3.2 15.2 16.1 48.2 29.2 (公斤/人) 自给率(%) 98.8 97.8 93.1 100.5 100.2 83.0 100.7 29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2030 年 产量 61794 9046 5133 25477 24803 68889 51618 进口 897 520 801 87 0 21734 3648 出口 52 1 0 139 38 25 2705 净进口 845 518 801 -52 -38 21709 942 总消费 62638 9564 5934 25425 24765 90598 52560 粮食消费 60070 9150 5702 24532 23964 89850 50188 人均粮食消费 42.1 6.4 4.0 17.2 16.8 63.0 35.2 (公斤/人) 自给率(%) 98.7 94.6 86.5 100.2 100.2 76.0 98.2 资料来源:CAPSiM 模拟结果。 蔬菜和水果 中国在水果和蔬菜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过去 10 年里,水果和蔬菜产量平稳增长。 中国的水果和蔬菜产量不仅将满足国内需求,甚至还能加大出口。虽然劳动成本的增加会 减少比较优势,但是中国很有可能通过进一步调整和扩大产量来满足国内对蔬菜和水果日 益增长的需求。2012 年,蔬菜产量为 3.08 亿吨;2020 年,产量预计达到 3.49 亿吨;2030 年,产量预计达到 3.72 亿吨。蔬菜消费量也将逐步增长。2012 年,蔬菜消费量为 2.36 亿吨; 2020 年,消费量预计达到 2.77 亿吨;2030 年,消费量预计达到 2.98 亿吨。中国将继续保 持主要蔬菜出口国的地位。2012 年,中国蔬菜出口量为 610 万吨;2030 年,蔬菜出口预计 达到 850 万吨。 中国的水果产量和消费量将显著增长,进出口也将增加。 2012 年,中国水果产量为 1.62 亿吨;2020 年,水果产量预计达到 1.93 亿吨;2030 年,产量预计达到 2.19 亿吨。 2012 年,水果消费量为 1.63 亿吨;2020 年,水果消费量预计达到 1.94 亿吨;2030 年,消 费量预计达到 2.18 亿吨。中国进口水果主要是热带水果。2012 年,水果进口量为 400 万吨; 2020 年,水果进口量预计达到 430 万吨;2030 年,进口量预计下降至 370 万吨。中国出口 水果主要是苹果、梨和柑橘等温带水果。2012 年,中国水果出口量为 340 万吨;2020 年, 水果出口量预计达到 350 万吨;2030 年,出口量预计达到 500 万吨。2020 年以后,水果消 费量的增长将放缓,而水果产量将保持高速增长。 2030 年,中国的水果净出口量将达到 129 万吨。 糖类 中国的糖类产量预计增长缓慢,而消费量增长迅速,从而造成更大的供给缺口。 2012 年,糖类产量为 1600 万吨;2020 年,糖类产量预计达到 1700 万吨;2030 年,产量预计达 到 1900 万吨。人均糖类消费量预计显著增长。2012 年,糖类的总需求量是 1600 万吨; 30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2020 年,糖类的总需求量预计达到 2000 万吨;2030 年,总需求量预计达到 2300 万吨。 2012 年,糖类进口量为 280 万吨;2020 年,糖类进口量预计达到 290 万吨;2030 年,进口 量预计达到 425 万吨。2030 年,中国预计将生产国内所需糖类总量的 82%。 油料作物 虽然中国面临的一些国内供给短缺需要通过进口来补齐,但是油料作物(大豆除外)产 量与需求的增长预计持平。2012 年,油料作物的总产量为 870 万吨;2020 年,油料作物的 总产量预计达到 1020 万吨;2030 年,总产量预计达到 1080 万吨。国内油料作物的需求量 将继续保持增长。2012 年,油料作物的需求量为 1040 万吨;2020 年,油料作物的需求量 预计达到 1220 万吨;2030 年,需求量预计达到 1310 万吨。2012 年,油料作物进口量为 140 万吨;2020 年,油料作物进口量预计达到 200 万吨;2030 年,进口量预计达到 240 万 吨。2012 年,中国油料作物的自给率为 86%;2030 年,油料作物的自给率将下降至 82%。 棉花 中国的棉花需求量增长远远大于产量的增长(其中主要是出口服装生产需求),长期供 求不平衡。棉花的需求量将继续增长。2012 年,棉花的总需求量为 800 万吨;2020 年,棉 花的总需求量预计达到 1000 万吨;2030 年,总需求量预计达到近 1300 万吨。2020 年,中 国国内棉花的产量和进口量预计都比 2012 年少。这主要是因为 2012 年有政府采购和棉花 囤积行为,导致当年的棉花价格更高、产量更高且进口增长强劲。但是,这些因素在 2020 年预计都不复存在。 政策影响:调整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 鉴于以往在粮食生产和消费方面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今后 20 年城镇化可能造成的 影响,中国过去保持粮食整体自给的目标需要加以重新思考和完善。 粮食安全的目标不必 局限于实现粮食的国内自给。由于中国的政策制订者关注粮食自给,可能需要把基本主食 放在优先的地位,特别是大米和小麦。 中国也可以考虑脱离玉米和棉花国内自给的目标,并允许进口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 的调整有助于中国保护土地和节约水资源,减少用于非粮食作物的资源比重。目前关注饲 料作物安全的做法应该加以完善,要更加注重提高中国国内畜牧业的环境可持续性,包括 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中国广袤的牧草地,以及从更大的方面来讲,改革农村土地市场和投资 于农业水资源管理等。 中国有潜力增强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中国应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作为增强国内粮食 生产能力的重点。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有很大提升潜 力。但发挥这一潜力的基础是农业规模经济,主要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并继续投资于农 业研究与开发。为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中国需要持续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技 术进步的重点是增加农业 R&D 公共支出、集成推广先进增产技术、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 提升农业生产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加快培育作物新品种。中国 31 中国经济简报 —2014 年 6 月 还需要投资改造中低产田,发展高产田,扩大或更新农田水利设施,建立用水者协会,提 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通过改良技术和完善水价政策,提升农业用水效率。 在重视粮食作物安全的同时,中国应该对食品安全给予同样的重视,以满足消费者对 安全食品的需求。食品安全是粮食和营养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粮食安全要求人们可以获 得充足数量的安全而有营养的食品,可以满足他们积极健康生活的饮食需要和食品偏好 (“安全食品”是指不含任何有害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制剂的食品)。大多数发达国家具 有成套的体系来确保安全食品的生产,但中国尚有待于建立这样的体系。一旦建立,这些 体系将可以推动中国国内的食品生产,使弱势群体更容易获得安全的食品,增加国内食品 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并有助于中国以及国际粮食供给的安全。在未满足最低质量和安全 要求的情况下,只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将不利于中国应对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的挑战。 从国内和国际层面来看,食品安全正成为农业食品竞争力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收入水平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将影响中国国内食品生产者和加工者的竞争力。食品国 际贸易继续增长——在这方面中国是全球的推动者,但必须打消各国对于食品安全的顾虑。 食品安全与质量对于进入全球市场以及将小规模生产者纳入高价值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在 几乎任何一个国家,消费者获得安全且可负担的食品,将越来越依赖于该经济体生产可以 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安全食品的能力,以及其开放食品进口的措施。 中国可以考虑在国际贸易谈判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和区 域农业贸易自由化一揽子政策谈判,以确保全球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并在全球公平贸 易的框架下降低贸易风险。中国可以成为全球农业开发和投资的主要合作伙伴,与在农业 技术开发和转让方面具有丰富资源禀赋的国家进行国际合作,协力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 生产力发展。按照中国所处的地位,可以通过投资,提高具有增加农产品供给潜力的国家 的农业生产力,从而支持全球农业发展。 32